摘要:黑暗的影院里,只有银幕上闪烁的光影和偶尔传来的抽泣声。电影《731》正在上映,这部描绘日本731部队罪行的历史题材影片,在这个夏末引发了超出预期的反响。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静静地坐着,许多人手指紧握扶手,眼眶泛红。当片尾字幕升起时,没有人立即起身——一种罕见的肃穆
黑暗的影院里,只有银幕上闪烁的光影和偶尔传来的抽泣声。电影《731》正在上映,这部描绘日本731部队罪行的历史题材影片,在这个夏末引发了超出预期的反响。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静静地坐着,许多人手指紧握扶手,眼眶泛红。当片尾字幕升起时,没有人立即起身——一种罕见的肃穆笼罩着整个影厅。
《731》的公映恰逢一个微妙时刻。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历史修正主义暗流涌动,日本极右翼势力近期频繁试图淡化甚至否认侵略历史。影片中那些基于史实还原的场景,不仅是历史回顾,更成为了对当下历史记忆争夺的有力回应。许多年轻观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从课本上知道这段历史,但银幕上的视觉冲击带来了完全不同的震撼,那些冰冷的实验设备、绝望的面孔,让人彻夜难眠。”
这部电影遇到的“情况”令人深思。一方面,部分影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满场后无人离场”现象;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各种讨论——有人质疑“是否应该再现如此残酷的历史”,有人担忧“会煽动民族情绪”。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引发了关于“如何向下一代传递历史记忆”的广泛讨论。
这些反应折射出一个深层问题: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历史中的创伤记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形式,承担着怎样的历史教育功能?《731》的遭遇提示我们,历史记忆的传承正处在关键转折点。亲历者逐渐老去,活着的声音越来越少,如何让创伤记忆不被时间冲刷,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永恒部分,是当代文化创作的重要命题。
值得思考的是,银幕上的历史再现是否只是为唤起痛苦?绝非如此。这部电影最有力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展示残酷,而是深入挖掘了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光辉——那些微不足道的抵抗、那些隐秘的善意、那些在黑暗中不灭的人性火花。这种呈现避免了单纯的情绪煽动,而是引导观众进入深层历史思考:在非人环境中,人如何保持为人?
面对影片引发的不同反应,我们需要的是开放而理性的对话空间。那些担心“过度残酷”的声音,提醒我们在历史教育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而那些认为必须直面历史的观点,则强调了记忆保存的紧迫性。这两者并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如何找到恰当的情感与理性的平衡点。
《731》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历史重现,而是构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当观众走出影院,那些黑白影像已经转化为思考:和平的脆弱性、人性的复杂性、历史的责任感。这些思考不会随着电影结束而消失,反而会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发酵。
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河流。每一代人都需要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历史,与历史对话。《731》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对话契机——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邀请我们思考: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如何守护用巨大代价换来的和平?如何防止非人道的行为以各种形式重演?
影片结束时,打出了这样一句话:“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人性。”这或许是对电影价值的最好总结。当731的历史在银幕上复活,它呼唤的不是简单的情绪反应,而是深层次的历史意识和人道反思。这种反思跨越时空,直指每个人的内心:在认识历史黑暗之后,我们如何共同守护光明?
随着最后一位观众默默离开,影院重新陷入黑暗。但银幕之外,关于历史、记忆与人性的对话才刚刚开始。这部电影遇到的“情况”,最终显现为一个民族成熟度的试金石——我们能否以既坚定又理性、既深刻又包容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创伤记忆?答案不仅关乎过去,更指向未来。
来源:五福临门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