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片翻车,顶级演员、热销IP都撑不起口碑,这次新片实在拉跨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19:04 3

摘要:导演是拍过《哈利·波特》前两部、《小鬼当家》的克里斯·哥伦布,主演集齐海伦·米伦、皮尔斯·布鲁斯南、本·金斯利三位影帝影后。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网飞最近又搞了个大动作,拿出《周四推理俱乐部》这部新片,光看配置,简直是影视圈的“满汉全席”。

导演是拍过《哈利·波特》前两部、《小鬼当家》的克里斯·哥伦布,主演集齐海伦·米伦、皮尔斯·布鲁斯南、本·金斯利三位影帝影后。

原著小说更是常年霸榜全球销量榜的推理神作,原作者还亲自下场当制片。

按常理说,这组合闭着眼拍都该是爆款,可结果却让人跌破眼镜,热度确实爆了,口碑却碎成了渣。

有人觉得节奏明快,更多人吐槽平庸无聊,活脱脱把“王炸”打成了“烂牌”。

其实这事儿不算新鲜,最近几年欧美悬疑电影总陷入这样的怪圈。

按理说,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技术、资金、人才都不缺,怎么偏偏在最该出彩的剧本上掉链子?

观众口味变刁和创作者太依赖捷径都有可能,要弄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咱们得先把《周四推理俱乐部》这案子拆开来好好看看。

先说说这部片子的设定,本来是张好牌,主角不是年轻力壮的侦探,而是一群住在高档养老院的老人,每周四凑在一起搞“推理俱乐部”,琢磨些陈年悬案打发时间。

直到养老院合伙人遇害,而且这事还跟老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因为另一个合伙人早就想把养老院卖掉,现在没了阻碍,老人们可能要被赶走,送到条件差的地方。

按说这种“老有所为”加守护家园的设定,既有悬疑感,又能挖人性、谈养老问题,很容易出深度。

这部电影最核心的问题出在推理和人物上,悬疑片的灵魂是悬念,可这部片子的线索铺得像摊烂泥,关键信息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突然冒出来,没等观众理清头绪,案子就稀里糊涂破了。

就像考试时没读题就写答案,结果再华丽,也没说服力。

人物塑造更敷衍,小说里老人们各有故事,友情里带着竞争,过去藏着秘密,这些都是推动剧情的动力。

可电影里只保留了“前情报特工”“前工会领袖”的标签,没了情感支撑,演员再厉害也没法让角色活起来。

海伦·米伦演的特工,本该是老狐狸般的存在,结果多数时候只是皱着眉说话,皮尔斯·布鲁斯南的酒鬼角色,明明能演出无奈与挣扎,却只剩邋遢的外形,浪费了影帝的演技。

有人可能会辩解,电影时长有限,没法像小说那样铺陈细节,压缩内容也是没办法。这话听着有理,可压缩不等于截肢。

同样是改编推理IP,《利刃出鞘》怎么就成功了,人家也有顶级阵容,也在有限时间里讲完了一个密室谋杀案,却把富豪家族的贪婪、侦探的幽默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还藏了对财富分配的思考。

关键在于人家知道该留什么、该删什么——留的是人物情感和推理逻辑,删的是无关紧要的支线。

反观《周四推理俱乐部》,删的是灵魂,留的是空壳,最后成了流水账式破案,观众看完只记得演员的脸,记不住故事本身。

这种“重资源、轻内容”的毛病,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欧美悬疑片里。

2021年网飞的《窗里的女人》,配置同样豪华,艾米·亚当斯、加里·奥德曼、朱丽安·摩尔主演,改编自热门小说,还打着“致敬希区柯克”的旗号,开播前被吹成“年度爆款”。

结果上映后口碑崩得一塌糊涂,观众吐槽最多的是剧情逻辑混乱,女主角是心理医生,却总做不符合专业常识的判断,关键线索像凭空变出来的,结局反转更是强行煽情,看得人一头雾水。

明明有足够的钱和人,却不肯在剧本上多花点心思,最后只能靠明星光环吸引观众,看完只剩失望。

还有2022年的《淡蓝之眸》,哥特风格的古典推理,主演是克里斯蒂安·贝尔这样的实力派,制作也够精良,可还是没激起水花。

问题还是出在剧本上,推理线拖沓,人物动机模糊,本该紧张的悬疑氛围,被冗长的对话磨得没了味道。

这些片子就像精装礼盒,外面包装得华丽,打开里面却是空的,观众买一次单,下次就不会再上当了。

出现这种情况,本质上是资本走了捷径,现在影视圈总觉得,只要有明星和IP,就不怕没人看,剧本好不好无所谓。

尤其是流媒体平台,追求的是短期热度,想靠大噱头吸引用户点击,至于作品能不能留得住,没人太在意。

可观众不是傻子,大家看悬疑片,不是为了看明星走秀,是为了跟着剧情猜谜,为了在结局找到原来如此的快感,为了从故事里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影子。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改编作品,很多没有顶级流量明星,却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守住了故事为王的底线。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气正在消耗观众对悬疑类型片的信任。

这些年除了《利刃出鞘》,几乎没有一部欧美悬疑电影能同时兼顾口碑和热度。

观众一次次被“明星+IP”的噱头吸引,又一次次被拉胯的剧本劝退,长此以往,就算有真正的好作品出现,也可能因为审美疲劳被忽略。

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很危险的,当观众不再相信大制作,资本再想靠捷径赚钱,就没那么容易了。

其实悬疑片的门槛从来不在资源,而在用心,去年的英剧《大楼里只有谋杀》,没有顶级明星,没有大热IP,成本也不算高,却成了口碑黑马。

它把喜剧和悬疑结合,既搞笑又烧脑,还吐槽了娱乐产业、粉丝文化的乱象,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哪怕是配角,也有自己的小秘密。

这部剧证明,只要故事有新意、人物立得住,就算没有王炸配置,也能打动观众。

而《周四推理俱乐部》,它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给整个影视行业提了个醒,一部好作品,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打磨剧本,需要在推理逻辑上较真,在人物情感上共情,在主题深度上挖掘。

如果总想着走捷径,靠资源堆砌糊弄观众,就算能火一时,也成不了经典,影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是好故事。

观众愿意为精彩的剧情买单,愿意为鲜活的人物感动,却不会为“浪费的明星演技”和“空壳IP”买单。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