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新片翻车!口碑暴跌吃相难看,消费女性题材,观众直呼上当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9:04 3

摘要:这部与《好东西》有着诸多“相似”元素的作品,却未能如观众所愿带来惊喜,反而暴露不少问题,让人不禁感叹“又又又又想多了”。

当下影视市场中,女性题材作品关注度持续攀升,宋佳作为该领域有过亮眼表现的演员,其参演的新片《轻于鸿毛》自然备受期待。

这部与《好东西》有着诸多“相似”元素的作品,却未能如观众所愿带来惊喜,反而暴露不少问题,让人不禁感叹“又又又又想多了”。

从前期信息来看,《轻于鸿毛》的吸引力不容小觑,它与口碑佳作《好东西》出自同一家公司,主演之一同为宋佳,且同属轻喜剧类型。

故事主题紧扣女性主义,男人离世后,前妻与现任妻子因遗产纠纷相遇,在纠葛与碰撞中探寻生活方向。

预告片更是拉高了观众期待,尤其是第二版预告片,围绕“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展开,呈现出敌对、共生、家人等复杂维度,衍生出不少有趣细节与台词,让观众觉得它与其他商业片不同,似继承了《好东西》的诸多“优点”。

带着期待走进影院,观众确实能在影片前半部分找到一些有趣内容,比如殡仪馆里,两位女主角需共同为已逝丈夫穿衣服,这一情节让原本互相警惕的两人不得不合作,过程中流露女性天然的共生关系。

类似这样的“佳句”在影片中并非个例,也正是这些“佳句”,让《轻于鸿毛》不至于沦为完全不值得买票的烂片。

但遗憾的是,这些“佳句”多为碎片化存在,影片整体呈现“有佳句无佳章”的尴尬。

它们不服务于完整故事主线,更多是为传递特定口号,给人刻意为之的观感。

对比《好东西》轻盈新颖的表达,《轻于鸿毛》的表达格外刻意,这种反差也让观众不断重新确认《好东西》的难得与出色。

《好东西》能在尖锐指出女性困境的同时保持轻盈感,关键在于妥善处理了三组核心关系:女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女性与自己的关系。

导演邵艺辉始终将矛头对准父权结构,不断冲撞甚至颠覆它,而非针对个人。影片中男女利害一致、荣损共担,批判父权、争取平等是核心表达。

基于此,《好东西》中人物间无激烈敌对、指责,也无绝对定性。

所有角色都像现实中那样,在父权系统驯化下或受益或受害,却都在自由行动、思考与成长。

影片呈现的“问题”不只关乎个体,更多需观众自行发现和反思。

尤其在女性与男性关系的处理上,分寸感微妙,如胡医生误认小叶为自己自杀而自我感动,王铁梅前夫在聚餐洒水事故中袖手旁观,这些情节未升级为争吵或不和,只是自然发生。

同时,影片允许人物成长步速有差异,结尾小马接受“课间十分钟”的关系,胡医生却未真正理解小叶,这种“变与不变”更贴合现实中男女思想进步的差异。

反观《轻于鸿毛》,三组核心关系处理均有明显问题,轻重失衡、刻意生硬,核心表达模糊。

影片试图用大量口号式台词传递反对父权、支持女性互助的理念,甚至有些台词直白表述这些理念,但故事仅停留在表面“反对”,内容还常自我抵消,逻辑混乱怪异。

在女性与男性关系上,影片未找到清晰方向,观众看不到深入讨论。

男性角色几乎沦为符号:已逝丈夫形象空洞,承载前妻李鱼的不满与嘲讽,却缺乏扎实描述,像特意设计的“泄愤靶子”。

养老院员工阿飞和张维伊饰演的男路人,单纯为制造笑点,戏份删除不影响主线,尤其是张维伊的角色,将婚姻焦虑归咎于女性挑剔,未指向父权结构,显得轻浮且引发不适。

这些男性角色的工具化呈现,加上影片过度注重口号与喜剧效果,导致男性影响贯穿始终。即便女主强调丈夫离开无关紧要,影片却全程围绕丈夫展开,男性“精神在场”,而婚姻这一关键载体却被忽视,女性难成故事真正主体。

再看女性与女性关系,《好东西》中王铁梅和小叶的关系因共同父权困境而可信,而《轻于鸿毛》里李鱼和沈飞鸿的关系缺乏背景、理由与过程,是传统异性恋“强弱救赎”模式,陈旧模板让女性间的情感联结缺乏说服力。

更甚者,影片还对两人性格做优劣划分,将李鱼的莽撞定义为“硬”并推崇,传递单一价值观,陷入自相矛盾,虽无“雌竞”与婆媳问题,却给女性形象增添更多束缚。

最后看女性与自己的关系,《好东西》对女性处境的呈现写实,角色在彼此安慰中消解负面影响、实现成长。

而《轻于鸿毛》既无写实探索,也无角色成长的合理原因,问题与解法都简单归结为女性困境和同盟。

如沈飞鸿提及母亲否定自己喜好,李鱼的回应、沈飞鸿假装前夫写信安慰李鱼等情节,虽价值观“正确”,却脱离现实,是理论预设大于现实逻辑的结果。

为丰富人物与情节,编剧为女主设置养老院困境和讨债纠纷的支线,但这些支线通过刻意表演和煽情迅速解决,不仅无用还让影片臃肿杂乱。

整体而言,《轻于鸿毛》在叙事节奏和内容比重上严重失衡,该轻的重、该重的轻。

唯一的亮点或许是两位女主看烟花的戏,无台词交流,只有美好铺展,那一刻世界的美好才真正与她们相关。

作为备受期待的女性题材作品,《轻于鸿毛》本应在《好东西》基础上突破,却陷入刻意传递口号、情节碎片化的困境,让观众期待落空。

对于女性题材作品,真正的进步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正确”,更需深入现实,用扎实故事与丰满人物展现女性真实困境与成长,方能赢得观众认可与共鸣。

来源:易霄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