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新片口碑翻车?刚上映就差评不断,网友怒骂“不是好东西”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8:51 3

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观影落差?冲着“女性题材+宋佳主演”的组合买了票,预告片里“前妻与现任联手破局”的戏份勾得人满心期待,连“对抗父权”的台词都透着股爽劲儿,暗想着“这次总算能看到不悬浮的女性故事了”。

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有没有过这种观影落差?冲着“女性题材+宋佳主演”的组合买了票,预告片里“前妻与现任联手破局”的戏份勾得人满心期待,连“对抗父权”的台词都透着股爽劲儿,暗想着“这次总算能看到不悬浮的女性故事了”。

可走出影院却满是怅然,那些戳人的片段像散落在沙滩的贝壳,捡起来挺亮眼,凑一起却不成串,口号喊得响亮,可角色像没根的纸人,连女性之间的互助都透着刻意。

为啥同是女性题材,《轻于鸿毛》和《好东西》差这么多?咱们不妨顺着那些“或许有人会说”的疑问,慢慢拆透这份“期待落空”的背后。

有网友认为《轻于鸿毛》在女性题材表达上存在“刻意悬浮”“关系失衡”,这个观点有不少值得认同的地方,但换个角度看,也有一些可探讨的空间。

或许有人会说,口号式台词也没那么糟吧?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好东西》那种隐晦的表达,直白点反而能让更多人get到女性主题,也算普及了女性议题啊。

这话有一定道理,女性题材需要让更多人关注,太绕的表达确实可能筛掉部分观众。

但关键在于“直白”和“口号堆砌”是两回事,比如片子表达的“女性互助”这些本身没错,可台词之外没有扎实的故事撑着,丈夫的形象空得像个“靶子”,只用来承载前妻的不满,没有任何具体经历能让观众感受到“父权影响”。

女性互助也只是停留在嘴上,没讲清两人为啥从争遗产变成帮对方。

这种“光喊口号没细节”的直白,反而会让主题变空,观众听着觉得“对”,但心里没共鸣,根本达不到“普及议题”的效果,反而会让大家觉得“女性题材怎么都这么假”。

再说说男性角色的问题,可能有人会反驳:“这片子重点是讲女性啊,男性本来就该弱化,没必要花笔墨塑造,只要当个背景板就行,符号化也没什么。”

确实,女性题材的核心是女性,但“弱化男性”不代表“把男性变成没用的符号”。

片子的故事是围绕“丈夫的遗产”展开的,丈夫作为连接两个女主的关键,哪怕戏份少,也得有基本的“真实感”。

比如他为啥喜欢艺术?真的是“装”吗?他和现任妻子的相处里,到底有没有忽略对方的地方?

这些细节要是没有,两个女主争遗产的动机、对“男性阴影”的摆脱,就都成了无源之水。

更别说张维伊演的男路人,用小品段子吐槽“女性要求多”,这根本不是“弱化”,而是用男性角色把责任推给女性,反而抵消了“女性互助”的主题,完全偏离了“聚焦女性”的初衷。

还有人可能觉得:“李鱼和沈飞鸿的救赎关系挺真实的啊,现实里不也有一个人拉另一个人走出困境的情况吗?怎么就说不自然了?”

现实里确实有这种互助,但真实的“救赎”从来不是“无理由的突然改变”。

比如李鱼一开始对沈飞鸿是警惕的,后来为啥愿意帮她?沈飞鸿又为啥会听李鱼的话“变强硬”?

片子里没讲这些过程,直接就套了“强者救弱者”的模板,还加了“硬性格才好”的设定,李鱼说“你要硬一点”,仿佛“软”就是错的。

可现实里女性的性格本就多样,有的温柔但有韧性,有的直率但也会脆弱,这种“非黑即白”的划分,反而把女性形象框死了,哪有《好东西》里铁梅和小叶“因为同处困境自然走近”来得真实?

最后,关于养老院、讨债这些支线,或许有人会说:“加这些线是为了让女性生活更立体啊,总不能只讲遗产争夺,显得太单调了。”

想丰富女性形象的初衷是好的,但“丰富”不代表“堆支线”。

沈飞鸿的养老院困境,没讲清她在养老院到底遇到了什么具体困难,怎么解决的,李鱼的讨债纠纷,用几句煽情就过去了。

这些支线既没深入女性的真实困境,也没帮女主成长,反而像“凑数”的,让主线变得杂乱,观众刚跟着遗产线进入状态,突然切到讨债,又突然切回遗产,根本抓不住重点,反而觉得“这片子怎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并且,目前这部剧的票房只有1000万,而成龙的电影票房已经是10.1亿,这部所谓的“好东西”还没有成龙电影的零头多!还有网友怒骂,不是“好东西”。

其实说到底,大家不是反对《轻于鸿毛》聚焦女性题材,也不是要求它必须像《好东西》一样隐晦。

真正的问题在于,它用“悬浮的口号”“符号化的角色”“杂乱的支线”,把本该真实的女性故事变得“对而假”。

好的女性题材,不管是直白还是隐晦,都得有“扎实的细节”和“自然的关系”,让观众看到女性真实的困境,感受到她们真实的成长,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也才能让女性主题落地。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