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档看《志愿军3:浴血和平》前,我本来是冲着陈飞宇和张子枫去的,想着看看年轻演员在主旋律里能有啥新表现。结果整场电影看下来,俩人的戏份没让我太上头,反倒是44岁零宣传空降的宋佳,一出场就把我牢牢钉在座位上——这才是能镇住大银幕的演技啊!
国庆档看《志愿军3:浴血和平》前,我本来是冲着陈飞宇和张子枫去的,想着看看年轻演员在主旋律里能有啥新表现。结果整场电影看下来,俩人的戏份没让我太上头,反倒是44岁零宣传空降的宋佳,一出场就把我牢牢钉在座位上——这才是能镇住大银幕的演技啊!
先说说为啥没被年轻演员打动。陈飞宇这次演前线战士孙醒,比起前两部确实顺眼了些,冲锋前回头望谈判桌的那一眼,把前线和后方的牵挂串得挺到位,但整体没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张子枫饰演的李晓从助理成长为谈判员,成长线很清晰,情绪表达也够饱满,可那种外放的情感像河水直淌,少了点让人琢磨的余味。本来以为这片子的演技高光也就这样了,直到宋佳饰演的林月明坐在了谈判桌前。
宋佳一出场就自带气场。穿一身领口磨得起毛的旧西装,坐在板门店的冷光灯下,对面美军代表拍着桌子威胁要扩大轰炸,她就静静坐着低头记两笔,再抬头时声音比冰还稳:“继续打,你们也拿不到三八线以北一寸土”。就这一句话,影院里瞬间连空调风声都听得清清楚楚。没有哭腔,没有歇斯底里,可那股子硬气劲儿,比前线的炮火更让人提气。
后来才知道,这段戏拍了十三条。前十二条宋佳都按剧本走,第十三条突然把多余台词全扔了,只留了最关键的一句。更细节的是,她的手全程没抖,指甲缝里却带着泥——这是特意设计的细节,暗示着角色刚从战场赶回来,连夜就投入了谈判。这种不动声色的细节,比任何夸张的表演都更戳人。
她演的林月明原型是1951年随团入朝的女速记员,美军记录里说这位女翻译语速极快,每次发言都得让美方多准备三页纸。为了还原这个角色,宋佳把史料贴在酒店镜子前背了21天,语速硬生生快了一倍,还特意戒掉了烟,就因为原型不抽烟。这份较真劲儿,在大银幕上藏都藏不住。
影片里最让人破防的不是冲锋陷阵的场面,是林月明半夜回帐篷的那一幕。镜头扫过她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前线牺牲的人数,每个数字都对应着一条生命。宋佳没哭,只是默默把那页纸撕下来折成小飞机,轻轻放在油灯上烧掉。火光照着她没表情的脸,影院里已经有人开始小声抽泣。她把所有的悲伤都压在了心底,只露出一副坚不可摧的模样,这种“脆弱里的坚定”,比直接流泪更让人疼。
点映后有人问她,怎么能演出这种静得吓人的气场。宋佳说,去丹东烈士陵园那天,看见墓碑上刻着战士平均年龄22岁,她那年正好44岁,是两倍的年纪。就因为记着这个数字,她演出了角色身上的重量——谈判桌上每说一句话,都连着前线无数年轻的生命。
说实话,现在主旋律电影不少,但能把“家国大义”演得有血有肉的演员不多。宋佳偏偏做到了,她让林月明先有“疼”的私人情绪,比如谈判间隙偷偷看前线寄来的血书时,嘴角轻轻抖一下就立刻收回;再用“不退”的公共立场立住风骨,开口就是“这条线我们不退”的坚定。两种情绪揉在一起,把外交官的“人味”和“国格”同时演活了。
看完电影我才算明白,为啥说宋佳把陈飞宇和张子枫都压成了背景板。不是年轻演员演得不好,而是宋佳的表演已经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她不用靠夸张的表情和台词,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把角色的灵魂掏出来给观众看。
有人说《志愿军3》能冲击高票房是吃了主旋律红利,但看完宋佳的表演就知道,真正让观众掏钱的,是这种能把国家尊严演成个人心碎的好演技。44岁的宋佳用实力证明,年龄从不是演员的限制,而是沉淀演技的宝藏。躲过了流量明星的光环,反而被这样的实力派惊艳,这大概就是看电影最爽的收获吧。
来源:春天好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