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第一批观影反馈来了,观众崩溃泪崩,情绪压抑无法走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8:39 2

摘要:这部电影的意义其实远大于他的内容,今天一天已经过去,而第一批观影的人已经出来了,而他们的反馈也都是悲愤至极,这部电影究竟怎么样呢?

|啾啾鹿鸣

编辑 |月亮湾探险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今天电影《731》终于上映了,而开播首日就直接打破了十项记录,拿下了三十多项里程碑。

这部电影的意义其实远大于他的内容,今天一天已经过去,而第一批观影的人已经出来了,而他们的反馈也都是悲愤至极,这部电影究竟怎么样呢?

一场沉重但必要的国民仪式在今年9月18日拉开序幕。电影《731》的公映,像是一场意料之中的心灵风暴,由超过448万份“想看”的期待值共同引爆。人们似乎早就知道,走进影院将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一次轻松的娱乐,而是一次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强制唤醒。数据是最直观的注脚:预售票房轻松突破8000万大关,公映首日仅到上午9点12分,票房数字便已飙升至1.33亿元以上,全天票房被专业人士预测将冲击2亿。

与此同时全国影院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它,首日排片量达到了惊人的24万到25.6万场之间。

这个数字直接刷新了中国内地影史单片单日和首映日的总场次纪录,连同其他成就一举打破了10项纪录,获得了34项里程碑。

这些破纪录的背后是无数观众“盼着又怕着”的复杂心情。这部电影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冰冷的票房数字。

它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反击战。用严谨的制作将曾经的残酷呈现在大荧幕上吗,向那些企图用时间和谎言侵蚀历史的人,发起了决绝而全面的总攻。

当主演姜武谈及为何接下这部电影时,他没有说太多关于角色的事,反而提到了导演赵林山的担当。

这份担当是用长达八年,甚至近十年的时间来度量的。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用人生中如此漫长的一段光阴去死磕一件事,本身就是对浮躁的一种反叛。

这种死磕并非闭门造车。为了无限逼近真相,摄制团队的足迹跨越了国界,他们远赴哈尔滨、东京,甚至莫斯科的档案馆,进行历史发掘。他们不是在拍电影,更像是在拼凑一份失落的诉状。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莫斯科。在那里团队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关键史料——苏联红军当年从731部队缴获的《731部队实验日志》。

这本日记为影片注入了铁证级别的细节,那些不再是模糊的描述,而是精确到冻伤实验的具体温度记录,是活体解剖对象身上冷冰冰的编号。

这份严谨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馆长金成民,不仅欣然出任影片的历史顾问,更是做出了一个罕见的决定:将馆内珍藏的真实文物出借给剧组。

这些浸透了血泪的物件,让电影拥有了历史的“肉身”,不再是简单的道具复刻。正是这种对事实的无限敬畏,打动了姜武这样的演员。

他坦言参演的初衷就是想为那些被抹去痕迹的遇难同胞发声,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这份源自创作团队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让《731》从根上就与纯粹的商业片划清了界限。

影片没有选择上帝视角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像小贩王永章这样的普通人。当观众跟随着他的脚步,被以“健康检查”的谎言骗入那座名为“特设监狱”的人间地狱时,历史的罪恶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切肤之痛。

赵林山导演选择了最克制也最残忍的表达方式。影片里没有刻意煽情的背景音乐,只有冰冷、写实的镜头,直面那些令人发指的实验:冻伤、毒气、活体解剖、母婴……

他精准剖开那段被长期模糊、甚至美化的历史脓疮,逼迫观众直面痛苦。这种不加修饰的呈现,带来的是一种“休克疗法”式的观影体验。走出影院的观众,大多面色凝重,陷入长久的沉默。

许多人眼眶通红,甚至有人抑制不住地哭着离开。社交网络上,“窒息”、“手脚冰凉”、“哭到崩溃”、“罄竹难书”成了高频词。

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压抑和沉重,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值得看”。这恰恰证明了影片的成功:它刺痛了人们在和平年代里逐渐麻木的神经。

当然上映前,关于影片内容过于血腥、可能对儿童造成心理冲击的担忧声不绝于耳。对此片方的回应是建议分级观看,并明确提出未成年人需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然而一个更振聋发聩的反驳是:“731部队当年并没有绕过儿童。”正如金成民馆长所言,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所能展现的要残酷千百倍。这种直面不是为了贩卖血腥,而是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

《731》的发行,绝非一次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是一次经过周密计算的战略部署。它通过精准选择时间和空间坐标,将一次普通的观影,升格为一次全民参与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集体表态。

公映日期被死死地钉在9月18日这一天,许多影院更是心照不宣地将首场放映时间定在上午9点18分,并打上“警钟长鸣”的特殊标识。这让看电影这件事,与国耻日深度绑定,充满了仪式感。

影片没有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多个国家同步上映。

这一布局主动将这段历史从中国的民族伤痛,推向了全球对反人类罪行的共同反思,试图在全球范围内设置议程。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激烈的舆论阵地战。一些质疑声如期而至,担忧影片会破坏中日友好关系。

面对这种无形的阻力,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高调发声:

侵略者曾企图掩盖真相,但中国人民揭露历史的决心永不磨灭

这不仅仅是为一部电影背书,更是国家层面对历史修正主义的一次明确宣战。市场的热烈反应,则是民意的最好回声。

破纪录的排片量,一路高歌的票房,甚至有公司自发组织全员观看并拉起横幅。这一切共同汇聚成一股对抗遗忘的强大力量。

结语

《731》成功完成了一次对“历史遗忘症”的强力干预。它再一次向世人申明影片的核心主旨:“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加剧仇恨。”

那么我们为何必须铭记?因为罪恶并未被彻底清算。那场审判中,始作俑者石井四郎凭借与美军的肮脏交易逃脱了正义的惩罚,他手下的一些成员,甚至摇身一变成了日本医学界的权威。

直到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仍在教科书中篡改历史,试图否认和美化那段罪行。导演赵林山曾亲身经历过这种刺骨的现实。

当他踏上石井四郎的家乡时,当地人竟用一种嘲讽的口吻对他说:“挨打的都忘了,打人的还需要记得吗?”这句轻飘飘的话,正是我们必须长鸣警钟的全部理由。

这部电影真正的成功,或许不在于它让多少人流下了眼泪,而在于它能在多少人心中,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埋下一颗清醒而警惕的种子。这颗种子,关乎我们的过去,更关乎我们的未来。

来源:月亮湾探险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