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世界上不需要任何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来教受害者选择大度和原谅,受害者有自主选择原谅和不原谅任何一个加害者的权利。
文/景然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当看着那森森白骨从银幕中刺出,直指人心,眼泪塞满了眼眶久久不能自已。
很不明白,受害者只是想记录一段历史,记录一些曾经来过然后凄惨消失的生命,为什么有人就要狠狠诋毁抵制和拼命的污蔑?
煽动仇恨?我们真的煽动过仇恨么?
这个世界上不需要任何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来教受害者选择大度和原谅,受害者有自主选择原谅和不原谅任何一个加害者的权利。
能否和平,能否得到受害者的原谅需要加害者去思考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加害者既不赔偿又不道歉还理直气壮抹除恶事行为的时候反过来指责受害者不予配合。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甘当说客和理中客的说句不好听的不是“诡孙儿”就是鳖。
不让这些龟怂货色得逞,曝光恶国恶行,打破其国际的伪装形象,为消逝的生命发声,这就是《731》这类作品的究极意义。
01以影像为证,以良知为碑,《731》的历史重述与人性叩问
《731》首日以三小时破1.72亿,截止到晚上18点破2.6亿,预测超13亿的票房成绩证明了它的意义。
这部由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影,通过对731部队暴行的真实再现,完成了一次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唤醒和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叩问。
影片全长125分钟,两个小时越看到后面越是忍不住泪水糊眼。
全片最震撼的时刻,不在电影的开头和正片,而是在电影的片尾,徐徐铺开一层层铺垫最终当“人墙”中那3513名真实遇难者的名单出现,让人心猛然被揪住,就如开头所说“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看一遍把那段历史记忆再次翻出,便能体会那句“他们有名字,他们永远在我们的心里”的重要意义。
对于这种片子只能说当观众走进影院,面对的不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影,而是一次沉重、压抑和痛苦的精神洗礼。
在片中揭露731部队罪行的画面直到散场走出影院依然还令人窒息,仿佛钝器砸在心头一般,让人心脏到现在还轰隆作响,恰恰是这样的观影感受,才让人更加确认电影上映的必要性。
电影的结局没有人可以活着跑出来,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在731部队的暴行现场,又有人能够逃过这场残忍的暴行?
《731》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的哈尔滨平房区。
这里表面上是一座“防疫给水”研究机构,实则是侵华日军进行细菌战研究和活体实验的秘密基地。
电影通过姜武饰演的小贩王永章的视角,一点点揭开这座人间地狱的真相,因为被日军以“健康检查与防疫研究即可换取自由”的谎言欺骗,王永章与无数普通中国人一起被关进“特设监狱”,成为731部队“圆木”(活体实验材料)中的一员。
电影通过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一系列极端残忍的场景,再现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最大的反人类暴行。
这部作品如果单纯以一个影片作品来论得说只能算中规中矩,虽然和“照相馆”一样是从小人物角度切入,但是从叙事结构来看《731》用了一种接近惊险片的叙事方式。
很熟悉的感觉,国外影片中“大逃杀”“鱿鱼生存”模式,这也是它作为一个历史记录类影片让追求质量电影的观众有些不适的地方。
电影用姜武饰演的小人物贯穿了整部剧,前半小时细致刻画了王永章这个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英雄王子阳的崇拜,一眼能看出来这就是准备着走一个“小人物大英雄”式的反转。
前弱后刚的英雄长成记,中间部分通过王永章在监狱中的所见所闻,逐步展现731部队的各种暴行,最后用一场注定失败的越狱行动,将影片推向情感的高潮。
这种叙事结构实话实说有些传统的老旧,这跟导演的年龄有关,能看出来导演努力去做了但是受限于能力、篇幅和尺度。
与照相馆相比,这部作品缺一点小人物的写实感,姜武饰演的王永章从一个普通小贩到绝望囚徒,再到最后奋起反抗成为悲剧英雄,这个很熟悉但是又陈旧的套路多少弱化一些观众观影的真实感。
不过这个角色姜武演的还可以,从最初的迷茫恐惧,到中期的痛苦绝望,再到最后的愤怒反抗,几乎没需要过多台词,姜武用眼神就能传达很多情绪。
但是过度的个人英雄式主角刻画就会导致其他角色不够饱满,相比较而言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是主角之外内容还算不错的角色,有一定的立体感和复杂性。
作为长期被关押的囚犯,杜存山比其他人更早看透日寇“健康换自由”的谎言,于是他一直等待着机会然后以生命为代价揭露出整个真相。
他细心的搜集情报,为他们的“越狱”提供基础支持,这个角色王志文用了一种极端且冷静的方式来演绎,他饰演的人物越冷静,观众越是能透过这种冰冷,来感受到那种深不见底的悲凉与决绝。
可以说王志文还是那个王志文,他可以很好的将表面冷静克制,内心汹涌澎湃的状态完美融合,带出处境的强烈反差,越是冷静越显悲凉,越是克制越显决绝。
不过其他配角多少就有些单薄了,除了主角线还有时长删减因此其他的角色显得就不够丰满,但是也有闪光点。
李乃文饰演的顾博轩在最后时刻将生存机会让给年轻狱友,展现了国人在极端困境中勇敢的牺牲精神;
孙茜饰演的林素贤被迷晕带走进行活体解剖的那场戏,寥寥几个镜头就足够让观众窒息;
林子烨饰演的少年被狱友叠成人塔托举向上爬,可是仍逃不脱冰冷刺刀,那双充满纯真与惊恐的眼睛成为影片最令人心碎的影像之一。
因此角色虽单薄但是也是演员们在用自己的身心承载那些历史中真实发生过的恐惧与痛苦。
03相比较前版的尺度,这一次创作团队没有采用血浆和过度的惊悚来刺激观众,只是用光影和声效构建了一座密不透风的心理监狱。
影片整体色调是一种浸透了绝望的铁锈色,一切仿佛永远笼罩在血雾之中;手术室场景中无影灯投下的惨白色光线,传递出以医学为名内核邪恶的极端冰冷;大量低角度镜头将角色困在画面中,创造出无路可逃的窒息感。
而声效设计在小景看来也同样有它的可取之处。
金属器械的冰冷声响、远处的哀嚎、人们沉重的喘息,这些声音按照某种组合排列不断撞击着观众的内心,然而到了关于解剖的场景,反而采用无声的死寂,这样一动一静极致的声音缺席反而比任何声音都更加令人恐惧。
虽然前面类似大逃杀,但是电影结局保持着对历史真相的忠实再现——没有人能活着逃出这座人间的地狱。
最后当片尾出现那3513名真实遇难者的名单时,整部电影带着观众完成了从艺术作品到历史证据的直接转变,最后李乃文在首映式上说的那句:“他们有名字,他们永远在我们的心里。”则震荡在心中久久鸣动。
总的来说《731》若是从单纯的电影作品来看四个字评价就是“中规中矩”。
有些因为剪辑删减造成的剧情的连接不畅,还有大尺度的删减也让一些人追求的震撼性大打折扣,但是这类电影本身就应该是另一种评价体系的范畴。
它不是一部提供传统娱乐“好看”的电影,而是一堂不容遗忘的历史课,在当今世界历史虚无主义抬头、战争罪行被刻意淡忘的背景下,这部电影的上映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向世界宣告有些历史不容篡改,有些罪行不设追诉时效。
正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所指出的:“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展现得还要残酷。”而电影呈现的只是薄薄的冰山一角,但是这一角已经足够震撼。
越多人走进影院,就越多人能够亲身感受那段历史,也越会有人去创作这类作品,创作的作品多了自然而然一些如照相馆之类的拔尖的作品就会脱颖而出,同样作品多了也更容易被外界捕捉到,然后一步步一点点揭开历史,让世人看到黑白,最终能让那些前辈重新活起来,活到全世界的心中。
虽然电影因为剪辑略显琐碎,但是最后所有角色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死亡时,影片传递出的可并非绝望,而是一种超越了个体生命的人性尊严。
王永章选择做一次英雄,杜存山选择以死揭穿谎言,顾博轩选择将生存机会让给他人,这是传统叙事赋予的人性意义。
这些在极端环境中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芒与日军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其实很多时候真的是现代人太过现实和功利了,所以对这种带着理想主义叙事有了一种不适,那些在最黑暗的时刻,展现出的依然保有选择善良权利和能力的人性之光值得我们去深思。
《731》这类电影只是告诉我们,电影不是只能造梦,而是也要肩负一定责任,去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忆的守护者和人性的叩问者。
在这125分钟里,历史真相被重现,被记住,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以影像为证,以良知为碑,让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最后总结就是单纯以作品角度评价四个字“中规中矩”,而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四个字评价就是“良知之碑”。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