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院里,观众常常面对这样两难:要么是特效堆砌的大制作却缺乏剧情逻辑,要么是情节俗套、表演程式化的商业片。与此同时,真正触动人心、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却在银幕上越来越罕见。
一、观众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一个颇具争议的声音不断浮现:中国电影越来越难看了。
在影院里,观众常常面对这样两难:要么是特效堆砌的大制作却缺乏剧情逻辑,要么是情节俗套、表演程式化的商业片。与此同时,真正触动人心、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却在银幕上越来越罕见。
不少观众将矛头指向广电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认为它在题材审查、创作方向、市场导向上的一系列规制,影响了电影的多样性与深度。那么,这一判断是否合理?要理解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案例,逐一梳理背后的逻辑。
二、案例一:《八佰》的折叠:英雄叙事的边界
2019年,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原计划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但在最后关头临时撤档。原因众说纷纭,但核心都指向了审查与历史叙事的敏感性。
《八佰》本是一部关于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守军的电影,聚焦于普通士兵的牺牲与民族精神。影片完成度高,演员表现真实,但因其涉及复杂的历史人物和国共关系,被认为存在“解读风险”。最终,它延期上映,修改后才得以上映。
这一案例反映出:即使是一部技术层面成熟的电影,只要涉及历史叙事,就必须面对制度框架下的多重审视。这导致不少创作者主动规避历史题材,转而选择更安全的类型片。阴影轨迹在此显现:制度的红线虽然保障了叙事安全,却也在无形中压缩了创作空间。
三、案例二:《封神三部曲》与“主旋律商业化”的实验
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第一部》在2023年上映,被官方定位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新里程碑”。影片确实在服化道、视效方面投入巨大,试图打造东方奇幻史诗。但观众反馈却出现分化:部分人肯定其制作水准,另一部分则质疑剧情僵硬、人物扁平,认为这是一种“工业化外壳+主旋律内核”的产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影片在立项之初就需要与政策导向保持一致,强调“正能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制片方又希望吸引年轻观众,制造商业话题。这种双重目标,往往导致创作处于“既要又要”的拉扯中。
结果是:电影表面宏大,但缺乏真正自由的艺术表达。阴影轨迹在这里表现为:当电影过于承担“文化任务”,它就难以单纯作为娱乐与艺术存在。
四、案例三:小成本佳作的失落
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令人眼前一亮的小成本作品,比如《心迷宫》《我不是药神》《亲爱的》。这些影片往往取材现实,直击社会痛点,带来广泛讨论。然而,近年来类似的作品越来越少。
原因之一,是题材的可操作性降低。例如,反映医疗、教育、城乡差距的剧本,常常在送审环节遇到反复修改。创作者为了避免被否决,只能削弱现实批判,转而强调温情与和解。
结果是,现实题材逐渐趋于“软化”:矛盾被淡化,问题被表面化,观众感受到的震撼力随之下降。这种现象,使得“接地气的好电影”变得越来越稀缺。
五、案例四:进口片与本土片的博弈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进口片的配额制度。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每年引进的好莱坞电影数量有限。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保护国产片的发展,但也产生了副作用——国产片在竞争中缺乏动力。
当观众发现国产片质量不高,却又缺乏更多外片可选择时,便形成了一种“观影困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产商业大片在票房上常常能成功:不是它们足够优秀,而是观众可选项被限制。
阴影轨迹在此体现为:保护政策在短期内拉动了票房,但长期来看,却削弱了行业竞争力。
六、案例五:网络电影与平台的兴起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电影选择在流媒体上线。但即便如此,题材与内容仍需经过相应的审查流程。比如,悬疑、恐怖题材在审核中常常被要求“不能过于血腥”“不能过度渲染负能量”。
这导致许多网络电影趋向于“快餐化”:内容简单,节奏紧凑,但缺乏深度。虽然短期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娱乐需求,却难以形成长久的艺术积累。
在这里,制度的约束与市场的短视形成共振,进一步加剧了“电影越来越难看”的观感。
七、争议与反思:广电总局真的应该背锅吗?
必须承认,广电总局的制度设计有其现实考量:
它需要保障社会舆论环境的稳定;它需要避免“有害内容”的扩散;它希望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国产片崛起。然而,问题在于:当制度目标与艺术创作之间缺乏平衡机制时,创作活力便会受到压制。
事实上,中国电影“越来越难看”,并非完全由广电总局造成,还包括以下因素:
市场逐利:资本更倾向于投资安全的大制作,而不愿冒险支持小众题材。创作环境:编剧、导演的表达空间有限,导致原创动力不足。观众习惯:部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弱化了对剧情与深度的要求。换句话说,广电总局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它与资本逻辑、市场导向、文化消费习惯共同塑造了当前格局。
八、制度与艺术之间的张力
从《八佰》的折叠,到《封神》的工业化,再到现实题材的失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阴影轨迹”:
制度红线使得创作空间受到限制;资本逐利导致作品趋同;保护政策削弱了竞争活力;市场短视进一步固化了模式。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共同塑造了观众“电影越来越难看”的感受。
归根结底,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规制,而在于如何找到制度安全与艺术自由之间的平衡点。一个健康的电影生态,既需要底线约束,也需要创作自由。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同时,真正走向世界。
九、如何走出困境?
优化审查机制:建立更透明、多元的审查标准,让创作者清楚边界,而不是靠反复试探。扶持原创力量:通过专项基金支持现实题材和小成本佳作,而非一味追逐大制作。提升观众教育:培养观众对深度与艺术价值的欣赏力,让市场倒逼创作升级。推动制度与市场对话:让政策制定者、行业资本、艺术创作者形成更开放的沟通机制。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摆脱“越来越难看”的质疑,真正实现从数量大国到质量强国的转型。#加油中国电影#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