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朋引伴》:两个小孩穿过2022年的夏天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9:05 2

摘要:2025年7月下旬,片长达189分钟的电影《呼朋引伴》在第19届FIRST青年影展世界首映,并获得了“一种立场”荣誉。评委会评价本片“以坦率的勇气,带领观众踏上难以被定义的漫游”。

2025年7月下旬,片长达189分钟的电影《呼朋引伴》在第19届FIRST青年影展世界首映,并获得了“一种立场”荣誉。评委会评价本片“以坦率的勇气,带领观众踏上难以被定义的漫游”。

电影的主线其实非常简单:2022年夏天,两个初一的男孩在暑假的最后两天,作业还有许多没做完,他们决定出门找同学抄作业。

生于2002年的导演、编剧杨正骐是杭州萧山人,《呼朋引伴》全片都发生在“萧山老城方圆四五公里内”,带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情绪。彼时,亚运会举行在即,老城有了新的标语,新的吉祥物,新的景观。

通过两个13岁小孩抄作业的故事,主创记录了那个夏天的市民生活。我认为本片最大价值在于,它让观众看到了还没有成熟的、对外部世界感知尚不充分的孩子是如何度过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日常。

杨正骐是新闻传播专业出身,做了大量的家访、田野调查,找到两个素人小孩,以他们为基础塑造了本片主人公——余佳佳和周诚诚。佳佳的爸爸长期支援边疆,妈妈是医护工作者。妈妈偶尔归家,发现佳佳的暑假作业大片空白,愤怒地收走了他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也过着留守儿童生活的诚诚来找佳佳玩,到佳佳家门口后,诚诚礼貌地打招呼,说的是:阿姨,这是我的核酸。

疫情的影响就是这样铺满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他们又天真地开心:没有家长的约束,他们已经玩了两个月游戏。

两个小孩翻开暑假作业一对,一个比一个完成得少。他们就要去抄。找谁呢?先提了个名字。不行,他们家楼下有个次密接,诚诚说。到班长家吧。一个暑假没出门了,佳佳要先做核酸。在长长的队伍中(人与人之间隔着一米),他们百无聊赖,发现身后来了三个装束奇怪的人,原来是明代的倭人,倭人问:海往哪里走?因为语言不通,他们无法互相理解。倭人走了,佳佳和诚诚扭头,核酸亭闭门午休了。

两个孩子决定骑城市单车去班长家。诚诚打前哨,找到了小区四个入口中不查核酸的那一个。班长坐在高背椅上,官僚气息浓厚:不是说“非必要别出门”吗?佳佳和诚诚忠诚地表态,将在下次班长选举中支持他,求来了班长打印的答案,正好遇到了上门做核酸的工作人员,他们也“蹭”了核酸。他们在算命摊子前流连,等回萧山老城的公交。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三个穿1980年代工装的男子。

导演聪明地在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中加入了超现实元素。先是倭人,再是工人。倭人和工人呼应的是萧山这一地方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一担一担挑石头,在钱塘江面造出了半个萧山;明嘉靖年间,倭寇来袭,曾烧了萧山,后来萧山重建,有了如今的基本格局。

工人聊天分享“粮票”“《庐山恋》”等等,昭示着他们不属于这个时代。公交车来,佳佳和诚诚上了车。三个工人也要上车,可是他们不知道核酸是什么,被赶下来了。

晚上,两个小孩发现,班长没给他们打印数学作业答案。他们打算第二天向诚诚暗恋的女孩借作业抄。我看手表,此时正好一个半小时过去。

第二天,他们走在萧山的老街,街边店铺凋敝。他们聊,以后干什么呢?诚诚说,抖音上讲,当大白一天可以赚五千。他们路过了一个改造的乐园,一个穿着《超能陆战队》上“大白”玩偶服的人邀请他们进去看电影,银幕里,前一天出现过的那三个倭人和士兵发起冲突,两个小孩呼呼大睡。

经历这样一场梦游后,他们去到女孩爸爸开的饭店,老板在跟拖走桌椅家具的司机讲话。镜头在这里稍微仰视地对着饭店,正如佳佳和诚诚的视角。观众很容易猜到,这个饭店因为断续的封控政策和经济下行的影响无法继续经营。但是小孩不懂,他们在门口晃荡。老板让他们走开,声音一次比一次烦躁。他们懵懂地说,是来找女孩的。哦,女孩在后面西山上玩呢。

两个小孩上山找女孩,那是一组很美的镜头:女孩正为她破碎的家庭和即将离开萧山的事伤心(疫情导致饭店倒闭,继而父母关系失和),她做完了所有暑假作业,可是没用了。听到两个男孩的呼喊,女孩在山上跑起来,男孩在后面追。最后女孩说,作业在书包里,你们拿去吧。怎么还给你?不用还了。

佳佳和诚诚不懂女孩家发生的变故,他们专心地在亭子里抄作业。刮风了,下雨了。

暑假的最后一晚,他们抄完了作业,在公交车站等车。三个老太太,三个工人,三个倭人,陆续出现在站台。这些人都已经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工人和倭人是超现实的;三个老太太代表的是跟两个小男孩又相似又不同的人:长时间生活在此地的居民,有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但也看不懂现实——老太太曾出现在算命先生的摊子前,算命先生说,哦哟,再过半年,会吃苦头,还说,最近好多老头老太太来算这个,三个老太太嫌晦气,走了。

这是导演杨正骐的长片首作,他要讲的东西有些多,比如他对萧山老城的怀念(片中还使用了萧山电视台1990年代拍摄的历史影像),比如几个小孩背后家庭的阶级分化。在三小时的片长里,他想以“更加离散的结构”做成一部关于城市空间的电影,但是对老城变化的怅惘,没有另一个主题夺目。

在长镜头里,佳佳和诚诚在河边走、聊天,时而成为画面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们对城市如此熟悉、信任,他们对发生了什么一知半解,但这不影响他们继续生活。

这个导演并不长于镜头美学,本片的摄影相对弱,少数镜头运动时有较明显的瑕疵。另一个客观原因或许是电影开启得比较仓促。导演在2023年夏天拍摄了这部电影,那年他大三,制片人大一。那时,城市里还有核酸亭,还有没被取下的标语。这帮还是学生的电影人在并不很成熟的时候拍下了特殊时期的城市风貌。

令人赞叹的是,导演对议题的捕捉能力,每一个出场的人物动机都是清晰的。

摄影机追逐着两个小孩的路线,不能如期完成暑假作业带来的麻烦困扰着他们,这个情绪贯穿他们的行动始终。我想到阿巴斯的首作《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一个小男孩为了把作业还给同学,在夜幕之下翻山越岭。反复出现的不属于这个时空的“三个人”又让我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出现的三个穿黄色雨衣的骑行者,他们的出现都打破了单一的时空,体现出导演的作者意志。

开学了,佳佳和诚诚冲到学校,结果学校因疫情推迟线下教学时间,电影在这里结束。

拍下两个男孩的两个日夜,导演灵巧地实现了他写在电影海报上的那句话,“我们所处的现实,其实是过往历史的折叠。”《呼朋引伴》记录了历史,也记录了现实。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DLL

责编 杨静茹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