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经典!电影《教父》的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22:11 2

摘要:这款设备是MarkVICinemobile摄影车,被称作“车轮上的工作室”,本是为提升拍摄效率准备的。

1972年《教父》影像捕捉期间,一款全新设备的登场闹出了小插曲。

这款设备是MarkVICinemobile摄影车,被称作“车轮上的工作室”,本是为提升拍摄效率准备的。

最初,派拉蒙为这款摄影车两侧喷涂“教父”字样,想借此强化标识。

可没料到,醒目的字样吸引了大量路人围观,严重干扰了拍摄进程,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能将这些字样涂覆掉。

这款摄影车的首秀虽有波折,但后续证明,它的装载能力远超传统设备,能容纳比8到10辆普通卡车更多的器材,为后续拍摄提供了坚实硬件支持。

从摄影车的小插曲延伸开,就能理解摄影指导戈登・威利斯的创作认知,威利斯始终强调“观察你正在看到的东西,保留事物原有的特质”。

当时好莱坞摄影行业里,多数从业者习惯找到取景地后,用摄影机重新构建场景。

本来想,这种做法能让画面更“完美”,但后来发现,威利斯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路更适合《教父》。

威利斯接拍《教父》时,最初考虑过复杂的摄影方式,可和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沟通后,两人达成共识:

年代片该用简洁方法,过度技术干预会破坏时代质感。

在1970年代多数摄影师追求“影像无损平滑”的大环境下,威利斯这种“反主流”理念挺冒险,但也正是这种理念,让《教父》的年代感更真实。

他过往拍的影片也遵循这一认知,虽切入角度相似,却没有一部风格重复,这足以说明其理念的可行性。

《教父》的拍摄覆盖纽约、西西里、好莱坞、拉斯维加斯,不同地域的场景,威利斯设计了差异化视觉风格。

纽约场景以褐色与黑色为主调,画面“悬留在观众可见与不可见的边缘”,透着“衰弱、松垮”的质感。

如此看来,这种风格和纽约黑帮故事的沉重氛围完全契合,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的压抑感。

好莱坞场景则完全不同,走的是干净、清晰的路线,带着西海岸“明亮、硬朗”的特质。

很显然,这种视觉差异是为了凸显地域文化和故事语境的转变,让观众能快速跟上剧情的空间跳转。

西西里场景虽延续了纽约的褐色基调,却更光滑,还融入了橄榄色,营造出“舒适温暖、阳光充足”的感觉。

毫无疑问,这是为了体现故乡的安宁,与纽约的压抑形成情感对冲,让故事的情感层次更丰富。

为实现这些视觉风格,威利斯在技术上做了不少调整,他选用非“重厚型”的底片,以ASA250的感光度拍摄。

伊士曼彩色底片建议的室内感光度是ASA100,室外是ASA64,这样算下来,理论上会有半级曝光不足,实际因胶片特性,不足程度还会更多。

本来想,这种曝光方式可能会让画面质量受影响,但威利斯此前拍《地主》《爱的叛逆》时,就尝试过将伊士曼彩色底片感光度设为ASA200,验证过低曝光能提升画面质感。

他还和特艺七彩公司合作,拍摄前就发送素材,要求多方案染印、翻印,最后确定专属模片,确保全片洗印风格统一。

这种定制化合作在当时不算常见,也让《教父》的影像有了专属特质。

MarkVICinemobile摄影车的应用,不仅服务了《教父》拍摄,还推动了行业设备升级,车顶有栏杆区域,能放置200英尺的Elemack移动轨道。

Elemack移动轨道是1970年代主流轨道,轻便且稳定,之前需要单独运输,现在和摄影车结合,大幅缩短了设备布置时间。

威利斯还根据自己的需求,放弃了行业常用的弧光灯,在摄影车里放置更符合自己风格的灯具。

他和摄影车制造商福阿得・赛德合作时,赛德也善于倾听建议,将威利斯的想法融入设备改进。

如此看来,这款摄影车的应用,体现了“设备服务创作”的逻辑,后来,它还被用于《星球大战》等影片拍摄,推动好莱坞外景拍摄设备走向现代化。

即便到现在,技术快速迭代,《教父》摄影创作中“技术服务故事、设备适配需求”的理念,仍对电影人有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不管技术多先进,创作的本质永远是为故事服务,这或许就是《教父》摄影创作能长久影响行业的原因。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