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6亿到26万!吴京新片惨遭撤档,网友:战狼人设彻底崩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6:02 2

摘要:2017年,《战狼2》以56.8亿票房登顶华语影史,吴京的“冷锋”成为国民英雄的代名词。片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台词,与现实中他高举护照宣称“背后有强大祖国”的豪言,将“爱国硬汉”人设焊死在身上。彼时,观众为这种热血叙事买单,品牌方将他视为“国货代言人”

一、巅峰与跌落:爱国硬汉的“捧杀”陷阱

2017年,《战狼2》以56.8亿票房登顶华语影史,吴京的“冷锋”成为国民英雄的代名词。片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台词,与现实中他高举护照宣称“背后有强大祖国”的豪言,将“爱国硬汉”人设焊死在身上。彼时,观众为这种热血叙事买单,品牌方将他视为“国货代言人”,主旋律电影更将他奉为“票房灵药”。

然而,人设的红利终成枷锁。2022年起,吴京的公众形象开始崩解:金鸡奖现场被拍到使用苹果手机,与代言的国产手机品牌矛盾;穿军装庆八一却被退伍军人质疑“消费军人情怀”;早年醉驾旧闻被翻出,连《战狼2》中“坦克没有后视镜”的台词也被央视辟谣后沦为全网梗。曾经的“豪言壮语”,如今成了“爹味说教”,网友嘲讽:“他爱的不是国,是爱国人设带来的名利。”

二、言论反噬:从“热血励志”到“傲慢炫技”

吴京的“翻车”言论,集中暴露了其与时代情绪的割裂。2024年,他在采访中连抛八个反问:“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试图以“拼命三郎”经历标榜敬业,却因语气傲慢被批“炫技式男性气质”。更致命的是,他将《战狼》称为“给女性的情书”,声称“女性渴望被强者征服”,直接触怒当代女性——她们要的是平等共情,而非“被征服”的刻板印象。

这种“硬汉叙事”的过时,与观众审美的变迁密切相关。十年前,《士兵突击》的许三多因“不抛弃不放弃”走红,契合社会对坚韧的推崇;而今天,雷佳音、白客等演员凭借“窝囊废”“小男人”角色圈粉,恰恰反映了大众对“情绪价值”的重视——能服软、懂共情的男性,远比“不服就干”的莽夫更受欢迎。

三、人设困局:当“战狼”撞上“躺平时代”

吴京的困境,本质是主旋律叙事与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冲突。在经济下行、阶层固化的背景下,观众对“虽远必诛”的宏大叙事逐渐疲劳,转而青睐《漫长的季节》等刻画普通人挣扎的作品。而吴京仍沉迷于“国旗+炮火”的套路,《战狼3》预告片被批“陈年鸡汤”,票房预测从56亿腰斩至30亿。

更讽刺的是,他的“拼命人设”在“躺平文化”中显得格格不入。年轻人反感“内卷式励志”,吴京却不断强调“我差点死过”,这种“苦难炫耀”非但无法共情,反被视为“自我感动”。正如网友吐槽:“你跳楼关我什么事?我只想看到真实的人。”

四、破局之路:硬汉需要“人性”,而非“神性”

吴京并非没有转型机会。好莱坞硬汉代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晚年作品《老爷车》《骡子》,通过展现角色的脆弱与反思,让硬汉形象重获新生。反观吴京,若能在新作中尝试饰演有战争创伤的退伍兵,或陷入道德困境的普通人,或许能打破“战狼”的窠臼。

此外,主旋律创作也需回归真实。《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证明,观众要的是“人的故事”,而非口号式煽情。若吴京能放下“国家代言人”的包袱,以《流浪地球》中牺牲父亲的平凡英雄路线深耕,仍有翻盘可能。

结语:时代抛弃的从不是硬汉,而是傲慢的叙事

吴京的“群嘲”是一场迟到的审美清算。观众拒绝的不是力量与勇气,而是脱离现实的“自嗨”。当张译用沉默打磨演技、胡歌转型导演反思自我时,吴京仍困在“男人就该流血”的旧剧本里。他的危机警示所有人:人设终会过时,唯有作品与真诚永恒。

来源:饱饱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