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这么四个字,让《731》瞬间冲上热搜第一,预售票房狂飙到近6400万,首日排片占比碾压到94%以上,甚至有的影院排片接近100%,几乎“包场”了整个中国的电影院线。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超过446万的“想看”数据里,主力军居然是20-24岁的年轻人,00后
一张电影海报上多了四个字,直接引爆了整个互联网。 不是导演名字,不是明星阵容,而是“全球上映”。
就这么四个字,让《731》瞬间冲上热搜第一,预售票房狂飙到近6400万,首日排片占比碾压到94%以上,甚至有的影院排片接近100%,几乎“包场”了整个中国的电影院线。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超过446万的“想看”数据里,主力军居然是20-24岁的年轻人,00后们成了扛起这部历史沉重题材的主力观众。
这部电影的全名就是《731》,它讲的不是什么虚构故事,而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土地上实施的细菌战研究和活体实验的反人类暴行。 影片英文名更加直白——《EVIL UNBOUND》,翻译过来是“罪行无界”,暗示这些罪恶超越了所有道德和地理的边界。
影片内容极度真实,以至于所有宣传物料上都明确标注:“未满18周岁请谨慎选择观看”。 可偏偏,最年轻的观众群体却选择“直面”这段历史。 为什么一部题材如此沉重、画面可能极其冲击的电影,能引发这样规模的观影狂潮?
它没有流量明星,不是商业大片套路,甚至题材一度被认为“敏感”,但它却刷新了平台“想看”人数的历史记录,超越了《唐人街探案3》保持了四年的数据。 很多影院反馈,很早就接到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包场咨询,个人购票也非常踊跃,黄金场次几乎一票难求。
导演赵林山为这片子准备了超过十年。 他多次去日本走访,从当年士兵口中获取真实材料,查阅了8000页美国解密的《731部队报告》 和423小时原队员口述影像,剧本打磨就花了多年时间。 影片在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安达特别试验场遗址实地取景,甚至1:1实景搭建了当年的“四方楼”实验室,连实验台的温度湿度都严格参照历史档案。 主演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都是零片酬出演,拍摄过程中演员常因剧情过于残酷而情绪崩溃。
这一天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是中国近代史中无法抹去的痛楚记忆。 而它的全球上映计划更是层层推进:9月18日同步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澳大利亚、新西兰上映;9月19日登陆美国和加拿大;
11月在韩国上映;后续还将陆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放映。 片方似乎有意让这段历史记忆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警示。
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版本全球发行,《731》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了差异化传播策略。 在欧美,影片推出了更侧重科学伦理探讨的版本,并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合作,在纽约、日内瓦举办特别展映,邀请各国政要观影。 在亚洲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二战受害国,影片则更直接地面对历史修正主义的暗流。
同期其他影片的排片被极大压缩,有观众质疑这是“爱国电影内卷”,甚至担忧剥夺了观众的选择权。 此外,影片的票价也引发讨论,一些一线城市的IMAX票价轻松突破百元,被一些观众认为偏高。 片方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猫眼等平台推出了“学生票”等优惠活动,试图将平均票价拉低至55元以下。
《731》引发的现象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本身。 在B站、抖音等平台,大量用户自发制作了关于731部队历史的科普视频,电影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惊人。 这部电影触发的,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记忆唤醒运动。
影片并未选择在日本上映,但日本媒体也有所关注。 《朝日新闻》的评价指出,影片是“站在人类文明高度进行反思”。 而导演赵林山在采访中分享的一个细节格外刺痛人心:他在日本走访时,曾接触到731部队创始人和部队长石井四郎的后人,对方反问道:“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这句话或许恰恰解释了,为什么《731》这样的电影必须存在,为什么必须被记住,必须被讨论。
来源:李幺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