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印在高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0:19 2

摘要: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电影《藏地心迹》首映。该片根据重庆作家周鹏程同名长篇报告文学改编,以重庆援藏人为原型,讲述他们在西藏昌都工作生活的真实感人故事。我受邀观影,深感震撼与启迪。

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电影《藏地心迹》首映。该片根据重庆作家周鹏程同名长篇报告文学改编,以重庆援藏人为原型,讲述他们在西藏昌都工作生活的真实感人故事。我受邀观影,深感震撼与启迪。

对作家而言,民族团结是新时代的宏大叙事。2018年,周鹏程深入昌都,与援藏干部同吃同住,学习藏语,爱上了青稞和酥油茶,更在高原环境险些因肺水肿危及生命……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成为他创作报告文学的源头。作品以“对口援藏”为主题,用生动叙述与细腻笔触,记录一个个直抵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对民族团结精神的礼赞,更承载着对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好期许。周鹏程由此决心将文字搬上银幕,用光影铭刻这段历史,致敬平凡中的伟大。

正片开场,援藏医生抢救难产藏族产妇的镜头瞬间揪住观众心弦——随着新生儿一声啼哭,紧张、忙碌与欣喜交织升腾。故事主线围绕援藏医生马东展开:他为藏族少年扎西实施外科手术,扎西因保护野生马鹿而坠崖摔断右手。藏族护士卓玛参与抢救,意外发现马东的父亲正是当年援藏出诊时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留在昌都的马致远教授。扎西因右手恢复不佳一度消沉,在众人合力鼓舞下,他终于再度担任学校升旗手。支线同样动人:海拔4000米陡坡上惊心动魄的电力变压器抢修、援藏干部夫妻历险生离死别却初心未改、卓玛为马东寻回父亲留下的小木马引出援藏往事与牺牲真相、马东与父亲跨越生死的内心和解……

主线与支线通过或宏阔或细微的生活场景,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展现援藏父子医生、干部夫妻与藏族群众间的真挚情谊,讴歌援藏干部心系群众、全心为民的崇高品格。观众看到的是汉藏一家的团结、基层干部与藏民“处成亲人”的温情,是夫妻守望、两代传承的力量——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藏区群众排忧解难,为藏区发展负重前行,真正做到了“用小故事展示大生活、以小人物凸显大情怀”。

影片另一亮点是对藏族音乐的精妙运用。民族音乐是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声音印记,承载着历史、风俗与价值观。片中反复出现的藏族传统乐器“扎木聂”(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其空灵激昂的音色为全片注入圣洁的高原意韵。卓玛在草地上翩然起舞的片段尤为动人:舞姿曼妙婀娜,情感张扬洒脱,既传递救治扎西的喜悦、得知马东是马教授之子的感恩,更满溢对生活的热爱。搭配悠扬歌声,观众如临其境。片尾歌曲《向你敬礼》响起时,更令人动容——这些故事皆有真人原型,从重庆到昌都,地理距离从未阻隔心与心的相连,情感早已超越时空。

昌都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民族文化的多彩,亦在影片中徐徐铺展。跟随镜头,观众与牧民同骑马、牵牦牛、住帐篷、望“海子”、摘鲜花,每一帧高原景色都如自然亿万年书写的奇观,被赋予深刻美学内涵。既有藏族阿妈为新生儿念经祈福的传统场景,亦有马东用智能手机直播扎西壮举的现代画面,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自豪感扑面而来。对白融合普通话、重庆方言与藏语,自然质朴;人物个性、场面气势、服化道细节均贴近生活,一句“真实”道尽观众心声——在熟悉藏区风土的同时,我们已然代入其中。

《藏地心迹》是重庆与昌都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生动注脚,讲好了新时代对口援藏故事,谱写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奋斗新篇章。

赵瑜/文

来源:重庆政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