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这部电影的走红不是偶然,它触碰到了当代爱情片最核心的问题:在“爱情神话”破灭的今天,爱情片到底该怎么拍?
2025年9月5日,一部名为《关于约会的一切》的意大利爱情片在中国全国公映,很快在豆瓣获得8.1的评分。
这部片子没有大制作,没有明星阵容,讲述的只是男女主角在一个晚上约会时发生的对话。
但正是这样一部“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电影,在202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收获大量好评,在媒体和观众中引发不小讨论。
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这部电影的走红不是偶然,它触碰到了当代爱情片最核心的问题:在“爱情神话”破灭的今天,爱情片到底该怎么拍?
不少人认为,爱情片式微的根本原因,在于观众不再相信爱情了。
有人甚至直接说,“爱情片快完蛋了”。这样的观点背后,是越来越明显的现实:结婚率持续走低,离婚率持续上升。
尤其在城市年轻人群体中,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变得越来越稀缺。爱情不再是一种“必然”,而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成本高昂的投资。
但从《关于约会的一切》的口碑来看,这种说法未免太绝对。观众并不是不再需要爱情片,而是对那种“从一见钟情到幸福终老”的童话剧本产生了质疑。
过去的爱情片往往结构雷同,冲突设置简单,角色动机单一,无法回应现实中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真实困境。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受到关注。它的剧本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简单——一男一女在家中约会。
但影片用了一个高度创意化的方式表达人物内心:男女主角各自有四个“人格”,不断在他们脑内展开辩论与博弈。
《关于约会的一切》所做的,是一种“去浪漫化”的处理。影片中的男女主角,他们在进入关系前,反复博弈、试探、怀疑,对未来毫无把握。
影片没有升华的爱情宣言,只有一次次微妙的心理反应和情绪波动。观众看到的,不是理想化的爱情,而是像极了自己经历的“现实恋爱”。
从社会结构来看,性别观念的变化是爱情片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女性在职场上承担更多责任,却仍面对家庭分工上的不对等。男人在恋爱中习惯性回避情感劳动,依然让女性承担照顾、沟通和协调的任务。
这样的背景下,爱情不再是“必然的目标”,而变成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选择。
《关于约会的一切》中,女主角劳拉的四个人格及对应含义为 “Trilli(颤音,性欲望与性吸引力)、Alfa(阿尔法,女性主义者,主人格)、Scheggia(碎片,愤世嫉俗)、Giulietta(小朱丽叶,恋爱脑)”;
而男主角皮耶罗的四种人格则更具男性特质:“Professore(教授,代表男性权威与正统)、Eros(希腊语,代表肉欲)、Valium(镇定剂,象征冷静自持)、Romeo(致敬莎翁,代表恋爱相关特质)
他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更依赖逻辑和幽默来掩盖不安,也更容易选择“抽离”来避免冲突。这种内在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两性在恋爱中的沟通方式和期待也截然不同。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很有代表性:两人发生关系后,男主准备离开,女主表现得云淡风轻,还礼貌地说“顺便把垃圾带下去吧”。
这场看似“愉快”的性爱,背后是双方对情感的深层防御。
社会学家伊娃·伊洛思在研究中指出,指出不经心性爱被女性当作性别平等标志的原因 ——“模仿男性权力,是自主性的同义词,代表抽离能力,能单纯寻求快感、去除照护与互惠(传统女性标志)、追求市场主体性”;
然而影片的结尾让人意外:男主已经离开,却在内心“罗密欧”那一面驱动下回头,重新敲响了女主的门。
这个结尾没有宣称“爱情胜利”,但它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在彼此理解和情绪对等的基础上,关系可以重新被建立。
《关于约会的一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剖析了当代亲密关系中的心理逻辑,用对话和情绪构建代替了传统的浪漫桥段。
爱情不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犹疑、退缩、期待和试探。
当爱情片能像这部电影一样,不再制造幻觉,而是陪我们一起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么难以靠近彼此”时,爱情片的出路,或许也就出现了。
来源:时代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