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一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电影《731》,会因导演赵林山的一个决定炸开锅——他竟让刚出生15天的亲闺女,出演片中被日军做实验的婴儿。消息一出,网友们瞬间坐不住了,有人赞他“为还原历史拼了”,也有人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能受得住吗”。
谁能想到,一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电影《731》,会因导演赵林山的一个决定炸开锅——他竟让刚出生15天的亲闺女,出演片中被日军做实验的婴儿。消息一出,网友们瞬间坐不住了,有人赞他“为还原历史拼了”,也有人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能受得住吗”。
《731》这部电影的分量,从一开始就不一般。它聚焦的是侵华日军731部队活体实验的黑暗历史,三大官媒罕见同时宣传,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对历史的郑重回望。而导演赵林山为拍好它,早在六年前就开始“死磕”——独自跑去日本查档案,翻了8000多页文字、看了400多小时影像,就为一句“对得起历史”。
拍摄时,一个婴儿镜头却卡了壳。剧组原本花大价钱做了仿真婴儿道具,能眨眼会“笑”,科技感拉满。可赵林山看了回放却直摇头:“太假了。”他要的不是技术上的逼真,是那段历史里,生命在残酷面前该有的重量。当时剧组几百号人,拖一天就是一大笔开销,进度根本耗不起。
就在所有人都急得团团转时,赵林山突然拨通家里电话,对着还在坐月子的爱人说:“把孩子抱来。”副导演听见这话,吓得赶紧偷偷联系导演爱人:“嫂子,导演这是急糊涂了,您快劝劝!”可电话那头沉默几秒后,只传来一句平静的“回家接我”。很快,导演爱人抱着襁褓里的孩子出现在片场,那个才15天的小生命,成了镜头里最让人心疼的“道具”。
片场的人回忆,当时整个片场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有人偷偷抹眼泪,觉得这导演“太狠”;也有人攥着拳头,懂他这是想让历史更“扎心”。这段幕后故事曝光后,网友的评论直接分成了两派。
“这才是真的敬畏历史!现在多少导演拍主旋律只想着蹭热度,赵林山是真把心掏进去了。”“15天的宝宝啊,虽然知道会保护好,但还是忍不住心疼,这家人的勇气太绝了。”支持的声音里,满是对这份“极致认真”的敬佩。
但质疑也不少:“追求真实也得有底线吧?孩子这么小,万一留下心理阴影怎么办?”“用亲闺女博眼球?换别人试试,早被骂惨了。”还有人理性分析:“仿真道具真的不能再优化吗?没必要非得让真人宝宝上,这步走得太冒险。”
其实抛开争议看,赵林山的“疯”,早有伏笔。这六年里,他拒绝过商业投资的诱惑,就怕资本干预历史还原;面对日本右翼的施压,他也没退过半步,说“这段历史不能被美化,更不能被遗忘”。拍这部戏时,他常说“走不出来,也不想走出来”,那种沉浸里,藏着对历史的敬畏。
而这部电影的意义,远不止“还原历史”这么简单。国家选在9·18前后宣传,三大官媒齐发力,更像是一次“电影形式的历史科普”——用最直观的画面,告诉年轻人,731不是课本上的冷知识,是无数先辈的血泪。赵林山的极端操作,虽然有争议,却也让更多人注意到这部电影,间接推动了历史记忆的传播。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场热议里,有个点得拎清楚:讨论归讨论,别把焦点放在宝宝身上。她还那么小,不该被卷进舆论的漩涡。而且不管是支持还是质疑,大家的初衷都是“敬畏历史、保护生命”,没必要吵得面红耳赤。
再往深了想,这件事也给影视行业提了个醒:创作要追求真实,但不能突破伦理边界。就像有网友说的:“如果‘真实’需要用婴儿的安全冒险,那这种真实,是不是有点变味了?”赵林山的初心值得肯定,但做法或许能有更优解,比如进一步优化道具,或者用后期技术弥补真实感的不足。
最后想说,《731》的核心是“铭记”,赵林山的争议操作,其实也是一种提醒——历史不该被轻飘飘地遗忘,我们讨论他的做法,本质上也是在守护那段历史的重量。等电影上映时,希望大家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走进影院,也能带着理性看待创作中的争议,毕竟,记住历史的伤痛,比争论导演的对错,更有意义。
来源:敏锐雪梨WOJT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