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于2025年9月4日开始预售,短短10天,预售总票房已超过6000万,创同档期影片预售新高。
前言
电影《731》于2025年9月4日开始预售,短短10天,预售总票房已超过6000万,创同档期影片预售新高。
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也热度不断——
“太残忍了,太血腥了”、“和平年代不必记仇”、“给青少年灌输仇恨,是最大的恶”......
混淆视听、避重就轻、偷换概念、罪行洗白是最常见的套路,其背后的目的,其实就是服务于侵略者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的营造,极其卑劣,极其阴暗。
Ⅰ
为什么日本军国主义不值得原谅?
为什么我们要不断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天皇下达的是“终战诏书”,而不是“投降诏书”,这份诏书只有对战败的遗憾,没有对罪行的忏悔;
抗日战争14年,侵占我国大半领土,杀害3500万同胞,所作所为罄竹难书;
二战之后,由于国民政府的软弱妥协,众多战争罪犯逃过审判,没有任何战争赔款;
现代的日本人享受着日本侵略者掠夺的战争红利,却不愿为他们的祖先所犯的罪行忏悔;
历届日本政客最热衷的是篡改历史,虚无历史,否认罪行,甚至还为双手沾满我国人民鲜血的战犯修建神社,祭祀神社;
过去十年,日本投入巨额资金,洗白自己二战时的罪行,想把侵略亚洲,侵略我国的历史叙事给彻底改写;
......
这样的日本,值得原谅吗?
Ⅱ
不是电影《731》“太残忍,太血腥”,是日本侵略者所做所为远比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更残忍,更血腥。
“731”不是虚构的恐怖符号,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真实记忆。
那些在哈尔滨平房区发生的罪行——活人被当作“原木”进行解剖,孕妇被强行剖腹,孩童被注入细菌观察反应——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1931年至1945年间,无数中国人经历的人间炼狱。
当年那些和我们孩子同龄的受害者,他们承受的是真实的绝望,连闭眼的权利都没有。
我们过滤掉画面里的血腥,却不能过滤历史的重量;
我们可以捂住孩子的眼睛,却不能捂住历史的真相。
真正的残忍,从不是让孩子看见苦难,而是让他们在无知中遗忘——遗忘那些本应被永远记住的名字,遗忘那些用生命警示后人的呐喊。
Ⅲ
《731》电影导演赵林山接受采访时说:
“唯一能够让我坚持11年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千叶县采访石井三郎的墓时,他的亲人问我们:你们为什么总找我们的阁下,问这样的事情,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当时,我觉得,我又被侵略了一次!”
“挨打者都忘记了,打人者还需要记得吗?”
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你还能用“和平年代不必记仇”来反对这部电影吗?
和平从不是遗忘的产物,而是清醒的果实。
德国的孩子会参观集中营遗址,日本的进步青年会走进反战纪念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永不重蹈覆辙”成为刻在基因里的共识。
《731》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和平是什么——
和平是不再有母亲失去孩子;
不再有实验取代人性;
不再有强权碾压正义。
当孩子看到银幕上的幸存者在废墟里捡起一片衣角,他们会更珍惜放学路上的晚霞;
当孩子听到受害者微弱的呼救,他们会更懂得对身边人说“谢谢”;
当孩子明白那些苦难已经永远定格在历史里,他们会更坚定地守护眼前的安稳。
这才是和平教育最鲜活的模样。
教育最可怕的失职,不是传授知识的不足,而是对“重要问题”的回避。我们总说“要给孩子一个干净的成长环境”,却忘了真正的干净,不是隔绝黑暗,而是教会孩子在黑暗中识别光明。
Ⅳ
请记住——
我们的孩子需要“仇恨教育”,因为“仇恨教育”不是“复仇教育”,不要混淆视听;
因为对人性之恶的仇恨,本质是对善的边界的坚守;
因为我们的仇恨,是对军国主义的仇恨;是对死不认罪的战犯的仇恨;是对美化侵略的日本政客的仇恨;是对抵制《731》公映的居心不良者的仇恨!
这本该仇恨!只有人性的善对于人性的恶的仇恨,才会更懂善的美好,才会更警惕军国主义的还魂,才会坚定的强大自己的祖国!
“仇恨教育”不是教育领域的禁忌词汇,其恰恰是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培养的是怀抱理想的下一代;是内心强大的下一代;是是非分明的下一代,而不是愚善软弱的绵羊。
凡是用“仇恨教育影响青少年”这种拙劣的理由,抵制731的,其实就是在为恶开绿灯,为日本侵略者洗白,为历史虚无主义撑腰。
9月18日,《731》公映,我会带上孩子,攒足勇气,踏进电影院,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仇恨,什么是伤痛,什么是屈辱,什么是敬畏。
这,才是对731受害者最好的告慰,才是我们这代人能给下一代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光影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