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1点的猫眼票房页还亮着,《731》的预售数字在“6723万”上停了两秒,又跳成“6725万”——像有人在我心里轻轻敲了下。
凌晨1点的猫眼票房页还亮着,《731》的预售数字在“6723万”上停了两秒,又跳成“6725万”——像有人在我心里轻轻敲了下。
素材来源于网络
这不是流量明星的粉丝刷出来的数字:主演姜武、王志文,一个是“演父亲能让观众哭到缺氧”的戏骨,一个是“台词里藏着三分刀”的老炮儿;也不是营销号铺天盖地炒出来的热度:前期宣发只放了一支2分17秒的预告,没有热搜,没有话题梗,连海报都做得克制——黑白色调里,姜武抱着孩子缩在实验室角落,雪落进他的领口,王志文捏着钢笔的手在抖,笔尖滴下来的墨,像血。
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们买的不是电影票,是“给历史的一张‘旁听席’门票”
为什么是《731》?为什么是现在?
看预售评论区就懂了——
有人说:“我爷爷是抗联战士,当年被731部队抓去做实验,逃出来时断了三根肋骨。他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要记住那些没活下来的人’,我买了三张票,带爸妈去看”!有人说:“我们班上周学《南京大屠杀》,老师放了段幸存者口述:‘他们把孩子放进冰桶,看多久会冻成冰块’,我晚上做噩梦,醒来看见床头的历史书,突然想‘要是有部电影能把这些‘具体的痛’拍出来就好了’——现在它来了”!还有人说:“我买了IMAX票,想看清每一个演员的表情。那些表情里,藏着当年的人真实的害怕、愤怒、绝望——我不想只记住‘731部队’这四个黑体字,我想记住‘张老三’‘李二妹’,记住他们是‘人’,不是‘数字’”。
这哪里是“电影预售”?是一群人攒着劲儿,要给历史递一张“旁听席”的门票——
我们不想再看“课本里的历史”:一排排年份、一串串数字,像风干的标本;我们想看“有温度的历史”:姜武怀里孩子的哭声、王志文钢笔尖的颤抖、雪地上那只没来得及捡的红手套;我们甚至不想“为了哭而看”——就像网友说的“我带纸巾不是为了擦眼泪,是为了擦那些没说出口的‘对不起’”:对不起当年的孩子没吃到糖,对不起当年的母亲没抱住孩子,对不起当年的学者没写完最后一页记录。
素材来源于网络
不是“卖惨博眼球”,是“我们终于敢‘认真’记住”
有人说:“《731》是在消费苦难”。
可你看预售数据里的“细节”——
买IMAX厅的占比37%:他们想“沉浸式”看,想看清姜武眼角的皱纹,想听见王志文台词里的颤音,想让那些“痛”钻进自己的骨头里;买“家庭套票”的占比22%:爷爷奶奶带着孙子,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像“一场关于历史的‘家庭课’”;甚至有网友说:“我买了凌晨场的票,想在没人的电影院里,安安静静跟当年的人‘说说话’”。
这两年内娱在“祛魅”:流量明星塌房,甜宠剧审美疲劳,观众越来越清醒——我们不再为“人设”买单,不再为“炒作”买单,我们为“‘认真’二字买单”。
素材来源于网络
《731》的“认真”藏在预告里:
姜武演的父亲,抱孩子的姿势是“把孩子的脸埋在自己胸口”——那是当年逃难的父母最常做的动作:“我看不见,但我要让孩子别看见”;王志文演的学者,笔记本上的字是“歪歪扭扭”的——那是冻得发抖的手写出来的,不是“演员摆拍的“工整字”;道具组找遍了东北的旧物市场,终于淘到一本1940年代的笔记本——纸页发黄,边缘卷着毛,扉页上还留着当年主人的铅笔字“给我家小桃”;连姜武怀里孩子的毛衣,都是找当年的老织工用粗毛线织的,针脚有点歪,像妈妈赶工织的“保命衣”。
导演说:“我们没打算拍‘苦情戏’,我们想拍‘活着的人’——那些在地狱里还想着‘把孩子抱紧点’的父亲,那些冻得发抖还想着‘多写一笔是一笔’的学者,那些被关在实验室里还想着‘我妹妹还在等我回家’的姑娘。”
素材来源于网络
所以你看预售评论区里的故事,比电影本身更戳人——
有个叫“老周的小棉袄”的网友说:“我爷爷是731的幸存者,当年他被抓去做‘冻伤实验’,手指冻掉了三根。他临终前说‘我不恨日本人,我恨的是‘没人记得我们’。我买了三张票,带爸妈和爷爷的骨灰盒去看——爷爷的骨灰盒上,还放着他当年捡的那片红手套,是我小姑姑的,没等到他救出来。”
有个00后姑娘说:“我上周在图书馆查资料,翻到一本1945年的《东北日报》,上面有篇短文:‘昨日在郊外发现三具儿童尸体,身上有实验痕迹,最大的不过七岁’。我哭了一下午,今天买了IMAX票,想看清电影里每个孩子的脸——我怕他们在历史里‘消失’。”
素材来源于网络
不是“消费苦难”,是“把历史的褶皱摊开给你看”
有人说:“拍731就是消费苦难。”可消费苦难是什么?是把“10万受害者”写成“数字梗”,是把“实验细节”拍成“视觉奇观”,是让观众“哭完就忘”。但《731》不是——
它没拍“实验室里的尖叫”,而是拍了姜武饰演的父亲,在被押去实验室的路上,偷偷把藏在怀里的窝窝头塞给旁边的小姑娘;它没拍“受害者的惨状”,而是拍了王志文饰演的学者,在深夜的牢房里,用指甲把“今天又少了三个人”刻在墙上;它甚至没拍“日本兵的残暴”,而是拍了一个日本护士,在给孩子打针时,手在抖——她的袖口里,藏着一张写着“逃”的纸条,是给那个小姑娘的。
这些“不刻意”的细节,才是最狠的刀——真正的苦难从来不是“声嘶力竭”,是“我明明想活着,可我连‘喊疼’的机会都没有”。
素材来源于网络
就像幸存者张奶奶说的:“当年我被抓进去,隔壁的小英子才五岁,她总说‘我妈还在等我回家吃饺子’。后来她被拉去做实验,走的时候还攥着我的衣角说‘姐姐,帮我跟妈说我想吃韭菜馅的’。我记了她70年,可没人问过我‘小英子是谁’——直到今天,有人把她拍进电影里了。”
预售破6700万的秘密:我们终于敢“认真”说“我记得”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的观众变了——
我们不再为“流量明星的颜值”买单,不再为“甜宠剧的糖精”买单,甚至不再为“大场面的特效”买单。我们买单的,是“我看见你了”——
素材来源于网络
看见那个攥着窝窝头的父亲,看见那个刻墙的学者,看见那个想吃韭菜馅饺子的小英子;看见爷爷断了三根的手指,看见奶奶藏了70年的红手套,看见历史书里没写的“具体的人”;看见那些被“抽象数字”掩盖的痛,那些被“历史沉默”吞噬的命,那些被“代际遗忘”忽略的“我存在过”。
所以预售破6700万,不是“营销成功”,是“共鸣成功”——
是10万个“想记住”的人,凑钱买了一张“历史的旁听席”;
是10万个“没说出口”的故事,终于找到了“被听见”的出口;
是10万个“我看见你了”,拼成了一句“历史,我没忘”。
素材来源于网络
你看,这就是《731》最珍贵的地方——它没让历史“躺在课本里”,而是让历史“走进生活里”;它没让我们“记住仇恨”,而是让我们“记住爱”——记住那些在地狱里还想着“把孩子抱紧点”的爱,记住那些在死亡面前还想着“多写一笔”的爱,记住那些“我没忘你”的爱。
预售数字还在涨,从6700万到6800万,再到7000万——每涨一点,就像有人在历史的墓碑上,多刻了一个名字:
“小英子,五岁,想吃韭菜馅饺子”;
“王贵,三十岁,想把窝窝头留给女儿”;
“李淑兰,二十四岁,想给弟弟写封信”;
……
素材来源于网络
这些名字,曾经藏在历史的褶皱里,藏在幸存者的眼泪里,藏在“没说出口”的痛里。现在,它们终于要被搬上大银幕,被10万人看见,被100万人看见,被更多人看见——
不是“卖惨”,是“我们终于敢把那些藏了70年的‘我疼’,说给世界听”;不是“消费苦难”,是“我们终于敢把那些被遗忘的‘我存在过’,刻进历史里”。
来源:王者荣耀逍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