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一部来自意大利的小众爱情片《关于约会的一切》却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新点燃了观众对爱情的兴趣。
在今天这个“爱情神话已破灭”的时代,爱情电影还能怎么拍?
2025年,一部来自意大利的小众爱情片《关于约会的一切》却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新点燃了观众对爱情的兴趣。
不靠宏大的场景,不讲浪漫桥段,甚至整个故事只发生在一个晚上、一间房里,却在上海电影节拿下好评,豆瓣评分8.1分。
说实话,爱情片这几年在我国的电影市场确实不太景气。
业内不少人都在说,这类型快撑不下去了。根本原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爱情”这事儿,越来越怀疑了。
回头看看近百年来的情感观念变化就知道了。
18世纪末起,西方社会开始大力推崇“自由恋爱”,爱情和婚姻紧紧捆绑。
但到了20世纪,结婚率开始下滑,离婚率逐年上升。
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性革命”,把婚姻、性爱、爱情这三者彻底拆分开了。
以前的异性恋关系,总是奔着结婚、生娃去的。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不经心性爱”——也就是没太多情感投入的性关系,追求的是快乐、经验、社交货币和身体魅力。
这种观念的变化,直接冲击了爱情片原有的叙事逻辑。
社会学家伊娃·伊洛思早就指出:性革命虽然带来了性自由,但男女之间依然存在双标。
男人可以“玩得开”,被视为魅力;但女人一旦“放得开”,就容易被贴标签。
也因此,那些关于“男女之间互相试探、互相确认”的戏码,成了爱情片里最有张力的部分。
《关于约会的一切》就把这套“爱情的攻防战”拍得特别透。
它的设定很有趣:男女主角的脑海里,各住着四个“人格代表”。
皮耶罗那边,是“教授”(理性权威)、“爱神Eros”(性欲)、“Valium”(冷静镇定)和“Romeo”(浪漫理想);
劳拉这边,则是性感主动的“Trilli”、女权主义者“Alfa”、愤世嫉俗的“Scheggia”和恋爱脑“小朱丽叶”。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三地并行的直播:现实里的约会、皮耶罗的脑内会议室、劳拉的脑内会议室。
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背后都是八个人在吵架:
“他是不是在试探我?”
“我要不要主动?”
“这句话是不是太暴露了?”
这些脑内戏,让观众看得既真实又好笑。
这部电影也没有回避一个尖锐问题:在这个“快感至上”的年代,人们还有能力去建立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吗?
电影中,两人虽然互相试探了一整晚,最后还是睡在了一起。
但第二天,皮耶罗还是准备离开,劳拉也没有挽留,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帮我把垃圾带下去。”
这场“抽离”的结尾,其实正是当代都市人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写照:不愿承担、不敢投入、害怕失控。
但电影的结局,还是给了观众一点温柔——皮耶罗走到门口,犹豫了一下,还是回头敲响了门。
两个本该躲在内心深处的人格,这一次一起站了出来。他们没有确认关系、没有承诺未来,但起码肯定了此刻的真实感受。
他们一起吃了顿夜宵,就像是对这个时代的爱情做出的一种回应:我们都不完美,但可以试着开始。
来源:3分钟娱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