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终于看到后,竟然忘记自己的小心脏不太适合看此类恐怖片。忐忑的入场后,电影果然不负期望的吓坏胆小的观众。
因为太多影评推荐《凶器》,波老师在电影还没上映前就想看本片。
而终于看到后,竟然忘记自己的小心脏不太适合看此类恐怖片。忐忑的入场后,电影果然不负期望的吓坏胆小的观众。
但《凶器》更多的是,有些恶趣的桥段、曲折迂回的剧情、社会现况的暗喻。
它的元素丰富到难以想象,这也确实符合多数给予好评的文章内容。
然而很不幸地,我并不喜欢。
导演扎克·克雷格在2022年曾经执导一样获得好评的恐怖片《野蛮人》,而今的《凶器》在还没上映就让许多恐怖片爱好者期待值拉满。
而不专业影评如我,是在许多人的期待与讨论时,才注意到预告片就透露出满满不安跟悬疑调性的《凶器》。
它在概念上确实很吸引人,一个班级里面几乎所有小孩都失踪,班主任因此成为众矢之的。
在抽丝剥茧找出原因之前,整个小镇笼罩在不安与恐慌的气氛之下。
由于主线明显,且又貌似有悬疑推理的成分,在电影上映以前我一直把本片误认成吉莉安·弗琳的小说《利器》(后来改编成同名影集,由艾米·亚当斯主演)。
但实际观看后,《凶器》有点像是奥斯古德·珀金斯《长腿》,主角都要用有限的线索去探究原因。
而电影给人的压迫感也雷同,随时都给人喘不过气的感觉。
若在基调设定上,《凶器》相当成功,而创新的不仅是原创剧情,它的拍摄手法也像前阵子广受好评的影集《混沌少年时》。
透过不同角色视角的不同章节,让我们看见每个人在遭遇孩童失踪时不同的立场,以及相对应的行为。
直到最终章节,完整的故事才呈现在观众眼前。
值得赞赏的是,本片电影融合多种风格与元素,成功堆叠情绪与不安氛围,但它却能同时兼具某种程度的娱乐性(跳吓或恶趣)。
这也很罕见地,在电影院里某些桥段仍会听到观众的此起彼落的笑声,曾看过有人拿《凶器》与乔登皮尔斯的电影做比较。
但我认为后者所执导的《逃出绝命镇》、《我们》,有刻意为之的喜剧对白。
但《凶器》的笑点安排却很像紧张情绪过后的轻笑。
简单来说,《凶器》一直让观众处于情绪高张力的状态,这也算是相当成功的气氛营造。
然而,虽然电影的优点在于揉合了许多元素,它的优点也是我认为的缺陷。
喜欢的人也许会觉得过瘾,因为本片把每个拿到的素材都有效发挥。
但我刚好是属于喜欢特定类型的观众,当时吸引我看的悬疑故事小孩失踪,反倒因为电影丰富的材料跟媒介而被冲淡。
若要认真回想,其实《凶器》的宣传操作甚至跟整个故事主轴都略有落差,本来我以为小孩逐一失踪,且以骇人听闻的方式遇害(就好像《它:第一章》一样)。
但实际上,电影仅在开场时让我们知道这起失踪事件莫名发生,后面的多视角描述,有些与主题相同、有些则故弄玄虚,尽管最终的主线不变。
在电影结束后,还是有些剧情在我心里略显多余。
尤其是,不知道在第几个章节以后,我就隐约好像知道事件可能的走向后,就开始觉得失踪案件本身没得到良好的发挥。
不过,《凶器》的结局仍然营造出故事的高潮,相信即便观众已经知道答案,还是从最后一章节中获得更多意料之外的剧情与画面。
电影也从恐怖变得有一些荒诞好笑,身为一部原创恐怖片,也不难想像为何它在国内外的评价如此之高。
它确实很特殊,也很难被归类成哪一类型的恐怖片,这和今年另一部很有自我风格的恐怖片《罪人》有得比拼。
但个人偏好是后者远胜于《凶器》,《罪人》直接把典型的吸血鬼电影、西部片拍成了音乐电影,却同时也是恐怖片。
而两者雷同之处,除了原创剧情外,它们都试着透过自己的故事。
说一些剧情以外、现实社会发生的议题。
其实不难看出本片隐喻教育体制遇到的问题,当意外发生时,每个看似解决的人、每件好像遵照程序执行的手段,其实都在拖垮调查的进度、甚至间接地造成灾难扩大并演变成难以挽回的地步,而那些真正关心孩童的教育者、照顾者,却因为私德问题被放大检视,吹哨的本质被恶意忽略。
但反面来看,这些真正关心的人,其实也因为自身缺陷,也就是个人欲望,导致不被信任、遭到唾弃。
这也使得他们与《凶器》中的加害者在某种层面上也无不同,而这永远都是这类型电影逼迫观众做出的反思:
我们的人性缺陷如何构成一场可怕的灾难。
若用电影背后的人性去解释本片,会发现毒虫、警察、老师、学生、受害者家属。
都用自己的视角去解释现象的同时也搅和了私人情绪到这潭黑水之中,让真相在拨云见日之前变得更加混浊。
而邪恶趁虚而入变得相对简单。
比起没有绝对善恶的人性,纯粹的恶就更容易施力、渗透看似单纯的小镇,最终成为空有肉体没有灵魂的空壳。
这部恐怖片确实是为了初入戏院的观众而生,当你什么都不知道时,受到的惊喜、惊吓、震撼也会最深。确实很难不承认电影本身让人过足了瘾。
然而,我也很难说我在内心深处真正地享受这部电影,因为它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它就像混合各类饮食风格的创新料理,但有时候我就想吃江西菜、想尝意式料理,《凶器》有幽默、有恐怖,也有深度、有暗喻,就连我很受不了的“肉体恐怖”也沾了一些。这很像爱吃披萨的人在饼皮上吃到菠萝和吃到香菜,有人津津有味、有人难以忍受,我还不到难以忍受这么极端的感觉,但尝到不爱的食材时,就是差一点、无法尽兴。
来源:波老师看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