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穆斯林,争夺1000年!为何耶路撒冷永无宁日?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7:00 3

摘要:“狮心王理查前往圣地,东征三年,他试图收复耶路撒冷,但最终被迫与穆斯林首领萨拉丁签下休战协议。近1000年过去了,耶路撒冷的和平依旧飘忽不定。”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这部电影长达3小时,在结尾处导演附上了这么一句话。

“狮心王理查前往圣地,东征三年,他试图收复耶路撒冷,但最终被迫与穆斯林首领萨拉丁签下休战协议。近1000年过去了,耶路撒冷的和平依旧飘忽不定。”

事实也确实如其所说,这块神秘的中东土地因其复杂的宗教、文化、历史因素,导致千年以来战争冲突不断,人们都向往和平,但为了和平,人们却又不择手段。

那导演为什么在片尾会发出这样的对现实的感叹呢?他又讲了一个关于耶路撒冷的什么故事呢?大家好,我是青蛙刀圣,我们又见面了。

今天我们开始细品一部电影,叫《天国王朝》,或者直译为《天堂之国》。这部电影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他很喜欢拍一些历史、宗教、哲学色彩的电影,如《角斗士》、《拿破仑》、《普罗米修斯》等等。

导演斯科特的经典电影

而这部电影讲的是欧洲历史中十字军东征和穆斯林大战的故事。电影的亮点是在服装、道具、场景刻画上细致入微,战斗场面写实的呈现出了恢弘的史诗感,那我开始解说它的导演剪辑版。

先来个简述,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它讲了在12世纪一个草根铁匠贝里昂犯下了谋杀之罪。之后他从法国出发,千里迢迢来到圣地耶路撒冷寻求新生和救赎。

但是在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冲突这种大环境下,待了几年后,历经了风风雨雨,贝里昂逐渐意识到这耶路撒冷根本不是救赎之地,而是杀戮之城。

而人们所追求的天堂之国、神之圣地,压根不在这一墙、这一土上。他觉悟到天堂之国就在人心。

所以面对萨拉丁大军的围城,历经旷日持久的守城,在见证了无数百姓的牺牲之后,贝里昂认为耶路撒冷不值得再为之付出生命了,于是他投降,把耶路撒冷交给了萨拉丁。

贝里昂问:耶路撒冷到底有什么价值?萨拉丁回:毫无价值,有无上的价值。

在故事结尾,贝里昂返程回到了法国的家乡,他认识到在法国照样能寻找到救赎的安宁,而就在他这样感叹的时候,村里又经过了一支十字军前来问路。

这是历史上第三支十字军,由狮心王理查所带领的英格兰军队,而这支军队又将开启一个新的历史的轮回,影片结束。

以上是整个电影的剧情脉络,那贝里昂在耶路撒冷到底看到了什么呢?他为什么会得出天堂之国其实在于人心的这样的感悟,导演又想表达些什么呢?那么请允许我正式开始带大家进入当代的历史环境,我们会一边解说一边梳理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啊。

这里也先提一句,电影中的角色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导演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做了相当大量的改动。至于真实历史是怎样的,在系列结尾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个梳理比较,现在咱们先集中来看电影。

第一个镜头交代了故事的时间,1184年;地点,法国;场景是一个野路边,左下角可以看到一支骑马的小队伍右边有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在这十字架底下有一个女人的尸体,清风拂过,吹开了包裹着的纱布,女人生前因流产而陷入深度抑郁,最后选择了自杀。

电影第一幕开场画面

神父向旁边的人叮嘱道,“把她的头给我砍下来,然后再埋了。”趁人不注意,神父又顺走了女人胸前的银质十字架。在基督文化的国家里,在村头路口放置十字架是一个常见的传统。

原因有两点,其一,它能作为显眼的路标功能,告诉人们这块地方是信奉基督教的。其二,十字路通枢纽,人来人往,鱼龙混杂,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比如说恶灵恶魔,而人们相信插上十字架能做到有效的警示阻挡作用,就是告诉恶魔,这可是受到神所保护的领地,你们别过来。

那么第一幕所发生的场景就是这样的一个十字路口,这时迎面走来一支小队伍,是十字军。十字军表情疲惫冷酷,径直走进了村里。

这支队伍是从哪里来的呢?简单交代一下背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从1096年到1099年,以法兰西就是以前的法国为主,以及周边国家的封建领主和骑士贵族们。他们一路向东,攻占了当时由穆斯林所占领的黎凡特地区,也就是现今的以色列。

这里经过三年的征战,在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陷了耶路撒冷,在此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耶路撒冷王国,这个是王国的旗帜,以及另外三个公国和伯国。

十字军历史时间轴

1144年,埃德萨伯国被当时赞吉王朝攻陷,于是法兰西和德意志发动了第二次东征,但他们未能收复埃德萨,争战以失败告终。

1187年萨拉丁攻陷耶路撒冷,两年后神圣罗马法兰西英格兰发动了第三次东征,以收复耶路撒冷。经过三年的鏖战,英格兰的狮心王理查一世与萨拉丁签订了停战协议,确保基督徒能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但这回十字军未能收复耶路撒冷,后面还有4~5次的十字军东征,但均以失败告终。

那么回到电影的设定,故事时间是1184年,在耶路撒冷沦陷之前,王国里有个贵族叫戈弗雷·伊贝林,他没有子嗣,但有一个私生子远在法国的家乡,于是他万里迢迢回到法国,想找到这个私生子作为继承人,而这个便是他的队伍。

十字军进城以后,神父便向两人嘱咐道,这个女人是自杀的,得先把她的头给砍下来,然后再埋了,接着斧子一下,女人尸首分离。

随后神父回到村子里,找到了主教报告,这后事已经按照您吩咐办妥当了。主教问“那你没残毁尸体吧?”神父撒了个谎“没有。”主教又说道“这死者可是你弟媳啊,你弟弟现在很悲伤,你赶紧把他给放了。”神父不太愿意说了这么一句话。

主教说“必须放了,我这修教堂的活可少不了他,这钱你也帮我转交给他,算是帮他走出悲伤的帮助吧。”神父见了钱眼开了,他先把钱私吞了,然后跑到一座有士兵把守的房子里找到了他弟弟,也就是本片的男主贝里昂。

神父叫士兵把人给放了。贝里昂走了之后,士兵说了这么一句话:

别再伤害你自己了。

那贝里昂犯了什么罪呢?电影开篇台词都非常模糊隐晦,没什么具体的交代,只有这一句话,你别再伤害你自己了。不难推理出,贝里昂在丧妻之后,他一定是自残了,而自残在那个时代是有说法的。

如果用现代心理学来解释贝里昂的自残,大概率是因为他难以接受丧妻的现实,情绪调节出现了障碍。他因为过度的自责,最后便通过自残行为来惩罚自己。

现代心理学是从个人心理为出发点,强调个人心理健康和感受。但是在中世纪,当时还没有发生文艺复兴,还没有人文主义,那当时是怎么解释的呢?魔鬼上身。所以神父前面说贝里昂被上身了,得先把他关起来看住他,不要再让他受魔鬼的控制自残了。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下葬时神父为什么要砍掉弟弟妻子的头呢?我解释一下,作为圈外人,如果你看的圣经的十诫,其中神说道你不可杀人,你可能会理解为杀人危害了他人的生命,侵害了他人的权利,所以杀人是禁止的。

但在基督教的解释中不是这样的。遥想当年创始的时候,上帝用尘土捏出了人的形状,然后吹了一口气,给第一个人类亚当赋予了生命,被视为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这礼物来自于神圣的上帝,所以生命也是神圣的,所以杀人被视为毁坏了上帝神圣的礼物因此而被禁止。

这跟你侵犯了哪个人的权益没关系。在天主教的解释中,这生命不分你的、我的、他的。生命是上帝的,所以就算你嘎的是自己一刀,你依然犯下了毁坏上帝之神圣造物的罪行,这是大不敬。

综上,在天主教解释中,不仅谋杀他人是一种罪,自杀也是一种罪,而且是重罪中的重罪。

那怎么惩罚呢?在12世纪的西欧,如在法国、英国,自杀者的身体不得体面,尸体会被当街面朝路面的拖拽羞辱,以警示众人不敬上帝者之下场。

另外,尸体还不能埋在墓地里,而会被埋在城镇的野路边,有的地方则会像对待谋杀犯一样,将其头颅给砍掉。那么回到电影里,开篇场景就反映了这样的时代特点,贝里昂妻子自杀犯下了自杀重罪,所以身体被埋在十字路口的野路边,头则被砍下来。

祝圣之地与非祝圣之地

神父也是在按规矩办事,主教估计是不太喜欢这样的传统,所以问了一句你没有这么干吧。而贝里昂的自残行为也是一种罪,但不是那种社会刑事责任那种程度,而是受到道德谴责的罪。所以教会就相当于把他拘留了一下,警告你别自残、别损坏生命,拘留要放出来的流程自然也非常简单。

贝里昂被释放后,回到家中,看着给新生孩子织好的小衣服,内心满是悲痛,但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要继续。第二天,他重整旗鼓,准时上班,来到自己的铁匠铺。

这时昨晚的十字军来了,要他帮忙打几副马掌。十字军的戈弗雷昨晚进城后,接待他的是他弟弟,也是现在领地领主,他向弟弟打听了一个人,问这村里的铁匠是谁。

得知是贝里昂后,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带着人马来到了铁匠铺,一上来便开门见山坦白道:“你是我的私生子,我愧对你和你的母亲,现在我请求你的宽恕,给我一次机会。我在耶路撒冷混的有模有样,你跟我回去,那里要房有房要地有地,保你下半辈子不愁吃喝。”

贝里昂面对突然出现的爹,一点面子也没给,不答应与他一起回去。戈弗雷快人快语,贝里昂为什么会拒绝,他心知肚明也不强求,于是转头就马上打道回府了。

临走前说道:“要是你改主意了,只要顺着大路一直往东走,就能在耶路撒冷找到我了。”

一旁的神父看到贝里昂拒绝后急得跳脚,他在故事中是一个贪婪嗜财的形象,此前他一直向十字军推销,他弟弟多么多么的善于工匠、铁匠、造防御工事技艺,他希望弟弟能跟着一起去耶路撒冷,这样他好占有弟弟的财产。

电影中其实没有讲谁是弟弟谁是哥哥,就是兄弟,但不难推测这个神父是贝里昂同母异父的兄弟,因为这戈弗雷就认贝里昂这一个私生子,没有认那个神父。所以这兄弟俩感情不亲,那是自然的。

人物关系图

可谁也没料到,当晚贝里昂失手杀了神父。一夜之间,他从丧妻之人沦为杀人犯,再无容身之地,去耶路撒冷也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

来源:青蛙刀圣199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