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迷信离信仰有多近?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3 08:02 2

摘要: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古老的传统常被诟病,源于对先发国家的参考,后发国家往往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常冠之以封建,落后,愚昧等等标签。长此以往下去,后发国家对于本国传统的摒弃是惊人的,尤其是在宗教领域,那些原本有在地性的宗教经常会成为封建的象征,而那些在先发国家纵横的宗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古老的传统常被诟病,源于对先发国家的参考,后发国家往往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常冠之以封建,落后,愚昧等等标签。长此以往下去,后发国家对于本国传统的摒弃是惊人的,尤其是在宗教领域,那些原本有在地性的宗教经常会成为封建的象征,而那些在先发国家纵横的宗教,同样是宗教却没有人说这是封建余孽,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在极端追捧基督教的时候,却对与本土宗教讳莫如深,这是值得思考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我心深处》就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基督教宣传电影,当然,本片的核心还是在宣扬爱与平等以及包容,然而在与基督教结合之后,这样的宣传在西方国家恰到好处,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宗教宣传,更没有人愿意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但如果将本片的宗教换成别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将本片的发生地换成别的国家,它就无法获得赞誉了。

《我心深处》讲述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一名警员因为执勤而意外死亡,留下了自己的夫人和连个小孩过生活,原来可以在家当甩手大爷的妻子不得不承担起来养家重任。而这个时候,一个黑人上门求工作,而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也在她家租住。几个人便开始一起生活,

妻子为了承担起来为偿还的贷款,转而开始了种棉花来赚钱,而黑人刚好擅长这种农业劳作,几个人一起兢兢业业地生活着,眼看着棉花进入到了丰收期,然而好景不长,棉花收购价格被压低,3K党的威胁使得黑人在这里住不下去,妻子能否应对这一切来真正完成独立,一切又都陷入到了两难的境地。

《我心深处》是一部描写美国普通人在大萧条期间如何艰难求生的电影,本片的特点在于不同的种族的人群,不同的阶层的人群在大萧条期间如何能抱团取暖,并最终获得生存的权力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不错的主线,但是本片非常明确的点在于这一切都有赖于基督教的信仰,因为信仰使得真正的信徒能做到包容共生,而影片的最后一幕也是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与电影紧密结合,使得影片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以上就是影片展现出来的全不内容,而本片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电影是可以跟宗教信仰相结合的,而这种结合并不是封建愚昧的象征。这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问题,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那些后发国家的影视作品中,宗教信仰并不能被当成是一种文化范畴内的事情,如果影片中结合了宗教信仰,那么影片就涉嫌宣传封建迷信。

这样的原因有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在于现代世界体系由西方国家垄断,在他们的垄断之下,基督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宗教信仰的垄断,试看全球范围内,基督教俨然是一个最大的宗教,西方国家可以将其解释为,基督教最适合全人类,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基督教原本就是殖民侵略的一部分。

西方国家在进行殖民侵略前,基督教总是作为前哨站或者谍报站的形象出现的,基督教传播教义的本质在于想要让当地的人从根本上接受西方殖民者,因而在之后的殖民侵略中彻底的放下防备心。基督教的推进跟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是相符形成的,并不存在没有枪炮作为支撑的基督教传教体系。因此,世界性垄断之下的话语权的霸权性才是基督教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宗教的支撑。

第二个原因在于后发国家的一些创作者对于本国的宗教的认知的狭隘性,在他们看来,宗教要么就是封建迷信,要么就是猎奇性,而这两种理论观点恰恰都是西方中心主义对于不属于自己文化体系内的别的文明的一种认知。后发国家的创作者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认知,因此,再结合本土宗教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猎奇性慢慢或者纯粹是封建迷信的结合体。

而在这些原因之外,后发国家往往需要在经历了国家的大发展之后,等到了在体量上,经济上平视西方先发国家之后,才能意识到自己文化上并不是落后的,因此,才能真正发掘出来自己本土宗教中那些正向的成分,并以此发扬光大,而经济的发展恰恰是后发国家的命门,在融入到了现代全球秩序当中后,真正能发展起来的后发国家寥寥,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就不容易出现,而对于本土宗教的真正审视也会逐渐的沉沦。

因此,并不是说宗教不好,而是要展现宗教的好必须跳出来这个圈套,如果不能在思想上真正的独立,那么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拾人牙慧。结局也只能是唏嘘。

……

你好,再见

来源:历史学的最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