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根据朱道南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编。196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伊琳看到此书后,认为适合改编成电影,便邀请朱道南及其助手于炳坤一同作为编剧并执笔。剧本边拍边改,五易其稿,最初名为《在洪流中》,后改为《革命洪流》,最后由夏衍定名为《大浪淘沙》。
老电影《大浪淘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的电影 。
影片根据朱道南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编。196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伊琳看到此书后,认为适合改编成电影,便邀请朱道南及其助手于炳坤一同作为编剧并执笔。剧本边拍边改,五易其稿,最初名为《在洪流中》,后改为《革命洪流》,最后由夏衍定名为《大浪淘沙》。
男主角靳恭绶由经验丰富的于洋饰演。导演伊琳认为于洋无论外形还是性格都适合该角色,便将其从其他制片厂借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角色名字最初叫“公今寿”,后改为“今公寿”,最后定为“靳恭绶”,配音和字幕也随之更改。
影片于1963年开始拍摄 。为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剧组前往长沙、济南、青岛、武汉等故事发生地取景 。济南是主要外景拍摄地,大明湖、西关普利门、南关后营坊等都出现在影片中。收回英租界的戏则在天津五大道拍摄,天津有关方面封锁了半条街配合拍摄 。因“四清”运动、胶片紧张等原因,电影一度停拍,直到1965年秋才基本拍完。
拍摄期间条件艰苦,有一次拍完戏大家饥饿难耐,扮演老大哥的简瑞超从河里摸鱼,众人捡柴生火炖熟后饱餐一顿。在济南拍戏时,因剧情需要马队,剧组从边防部队调来8匹军马实拍,经镜头剪接处理,呈现出数十匹马的效果。
影片送审过程一波三折,1966年4月送京审查时曾改为《革命洪流》,直到1977年正式公映时,再次定名《大浪淘沙》。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影片的拍摄和修改,陶铸同志曾4次亲临指导。最终影片历经坎坷与观众见面,成为当时上座率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产影片之一。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