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北角南影路9号,中国电影博物馆巍然耸立。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2007年2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它不仅收藏着中国电影的过去与现在,更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和丰富的展陈内容,静静诉说着百
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
文化记忆的光影叙事
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北角南影路9号,中国电影博物馆巍然耸立。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2007年2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它不仅收藏着中国电影的过去与现在,更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和丰富的展陈内容,静静诉说着百年来中国电影的跌宕传奇。这座博物馆是一座收藏影像的殿堂,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共鸣与集体想象。
光影殿堂的百年叙事
沿着螺旋式的展厅长廊漫步,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博物馆常设的21个展厅,全景式、立体化、系统性呈现了中国电影从1905年诞生以来的发展全貌。博物馆的常设展览“百年历程·世纪辉煌”以时间为轴线,将中国电影史划分为若干关键时期:早期探索(1905—1931年)、革命战争时期电影(1932—1949年)、新中国电影(1949—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9—2005年)。这种分期不仅反映了政治社会变迁对电影的影响,更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电影表达的文化诉求和身份认同。
自1905年影片《定军山》问世至今,中国电影已走过120年历程。在“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展厅中,用蜡像复原了《定军山》拍摄场景,展出了该电影制作人任庆泰70岁时拍摄的照片及金属底版。1905年秋,民族实业家任庆泰与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合作,摄制了京剧《定军山》片段,并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影戏院放映。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短短几分钟的无声镜头,宣告了中国电影的诞生,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埋下了第一粒种子。
左翼电影运动(1932—1937年)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自觉。《神女》(1934年)剧照以及阮玲玉的信件揭示了电影如何成为批判社会不公的武器。抗战电影(1937—1945年)展区弥漫着悲壮气息。《八百壮士》(1938年)的拍摄日记记载了电影人在战火中坚持创作的艰难。这些展品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传承了一种文化抗争精神。1938年秋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电影制作与宣传机构,标志着中共领导的革命电影事业的开端。这一团体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影像记录历史,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并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电影工作者在银幕上划时代地塑造了一批工农兵的崭新形象,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情欢迎。1956年党中央提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双百”方针后,电影的题材、样式、人物形象日趋丰富多彩,电影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在“难忘的银幕形象——百尊彩色泥塑”环形展柜中,展出了一组由天津电影制片厂设计、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制作的彩塑:《白毛女》中的喜儿,《英雄儿女》中身背步话机的王成,《烈火中永生》中大义凛然的江姐、小萝卜头……这组彩塑包含了1949年至1978年间近700部国产故事片里的100个代表性人物,这些形象生动、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深深印在广大观众心目中。参观“百年历程”展览,如同翻开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史,每一帧画面都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每一段影像都是集体记忆的载体。
艺术探索与技术演进中的文化表达
中国电影博物馆不仅是一部影像化的民族历史,也是一座展示电影工艺百年演进的科技殿堂。电影技术博览区,展示了电影制作技术和电影知识,在电影技术体验区,观众可以亲身体验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的技术革命过程,得以窥见这门综合艺术背后的技术支撑,理解工具革新如何不断拓展电影人的创作边界,释放中华民族的艺术想象力。
从胶片到数字的媒介转型是当代电影最深刻的技术变革,而特效技术的演进则与之形成双重驱动力,重构了电影的生产逻辑、美学形态与产业格局。从《大闹天宫》(1961年)的赛璐珞动画,到《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的动态捕捉数据,博物馆系统呈现了中国电影特效从手工到数字的全过程。动画技术的民族化探索构成独特展区。从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1941年)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再到当代的《大鱼海棠》(2016年),中国动画始终在技术应用中坚持民族美学风格。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原画与制作工具,特别是《大闹天宫》的人物设计手稿,展现了传统戏曲脸谱与现代动画的创造性结合。观众还可以体验剪纸动画、水墨动画等中国特色技术的简易制作过程,感受民族艺术形式的现代表达。
中国电影博物馆对技术演进的展示,不仅仅是设备陈列,更是深入揭示了工具革新如何释放艺术创造力,推动中国电影从模仿走向原创、从单一走向多元。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族文化认同紧密相连。中国电影技术是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越来越丰富的表达手段。电影工艺的每一次突破,都拓展了中华民族文化想象的可能性边界,使这个古老文明的现代表达更加自信从容。
文化记忆的活化传承
中国电影博物馆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是其特展策划,通过定期更换的主题展览,博物馆不断拓宽自身作为“想象力容器”的边界。在“银幕上的中国梦”特展中,策展人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场景并置,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城南旧事》的老北京胡同模型与《流浪地球》的未来城市概念图相邻,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园”想象的演变。武侠电影专题影展,从20世纪20年代的神怪武侠到21世纪的《卧虎藏龙》《刺客聂隐娘》,展现了中国武侠电影如何从娱乐产品升华为传递东方哲学的文化载体。“奋进新征程 电影新时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展”,通过历史上的引领者、时代中的奋斗者、苍穹下的追梦人、动画里的中国风等模块,揭示了中国电影人接续创新不断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艺术语言的努力。
中国电影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空间,更通过多样化的公共教育项目,使静态的藏品转化为活态的文化传承。数字化时代,中国电影博物馆积极拓展线上传播渠道,开拓更多公共教育渠道,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突破物理边界。博物馆与电影资料馆合作开发的“中国电影记忆”数据库,收录了上万部影片的数字化档案,学者和影迷可以远程查阅早期电影期刊、海报等珍贵资料。定期举办“中国电影大讲堂”“国际电影学术论坛”等活动,邀请贾樟柯、宁浩等导演与电影学者对话。周末开展“动画小作坊”活动,吸引不少孩子学习制作走马灯、皮影等传统影像玩具,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电影原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博物馆不仅保存民族的文化记忆,更在重构中国人集体想象力的基因图谱。电影,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光影流转中代代相传,让传统在现代中重生,让文化在创新中延续。中国电影博物馆,这座凝聚着无数电影人心血的殿堂,将继续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激发着我们的想象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属于中国电影的新篇章。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9月12日第6版
本期编辑:陈艳
来源: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