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续作被群嘲,为什么现在的审美正在“断崖式降级”?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19:44 3

摘要:近日,万众瞩目的《穿Prada的女王》续集和新版《傲慢与偏见》释出了不少路透图。前者核心原班人马回归,后者由英国演员、颜值扛把子Emma Corrin和Jack Lowden出演男女主。大家失望地发现,《穿Prada的女王》续集里三位主演的装扮都不及前作惊艳,

原创Eloise Ji三联生活周刊

2025年09月12日 18:21北京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1804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文|Eloise Ji

近日,万众瞩目的《穿Prada的女王》续集和新版《傲慢与偏见》释出了不少路透图。前者核心原班人马回归,后者由英国演员、颜值扛把子Emma Corrin和Jack Lowden出演男女主。大家失望地发现,《穿Prada的女王》续集里三位主演的装扮都不及前作惊艳,而《傲慢与偏见》的服化道灰扑扑透着一股土气,Jack Lowden扮演的达西先生更像是遭人唾弃的柯林斯先生。很多人觉得,这都能算非常直观的“审美降级”案例。

新版《傲慢与偏见》路透图

新生代明星也有明显的审美降级:曾凭借2017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爆火的 “一哥” 甜茶,没过几年气质大变,留胡子的造型莫名有股买买提味;因出演美剧《亢奋》走红的女演员“悉尼妹”(Sydney Sweeney)近期拍摄的牛仔裤广告,靠身材博出位,引发了互联网的又一次站队;就连一些原本极具个人特色的美女,也逐渐偏离了原本的风格,因英剧《王冠》与《碟中谍》出圈的 Vanessa Kirby,颜值越来越向“卡戴珊风” 靠拢,因美剧《后翼弃兵》走红的Anya-Taylor Joy,两颊日益凹陷、面部线条也变得凌厉,不少观众直呼,“姐,求你别整了”。

“甜茶”Timothee Chalamet和女演员Anya-Taylor Joy

作为一名95后,面对这一波“审美降级”,我总忍不住回忆起学生时代耳濡目染的文娱盛况。时尚领域的启蒙,来自电视上播放的大牌香水广告——英国女明星Keira Knightley代言的Chanel香水广告,丹麦超模Freja Beha Erichsen出演的Valentino香水广告,画面美轮美奂,让十多岁的我惊掉下巴,“世上居然还有如此梦幻的东西”。

电影方面,B站上一部介绍好莱坞女明星的英国纪录片《银幕女神》,算得上我的黄金时代启蒙。初高中时,作业量不算多,学校里教的内容也谈不上多有趣,于是我在闲暇时大量观看影视作品。《后窗》里Grace Kelly的换装盛宴,《天使在人间》里Emmanuelle Beart的天使脸庞,让我记忆犹新,还有父母看中央六频道播放的《卡萨布兰卡》时,我偶然瞥见Ingrid Bergman侧脸,才真正懂得普世意义上的大美女是什么模样。

《卡萨布兰卡》剧照

可以说,我在影迷初期接触的,就是最高规格的明星审美。传统的好莱坞明星模式下,制片厂高层会从千万人中挑选最具潜力的苗子,进行精心包装,赋予他们一种 “神性” 与 “梦幻感”,明星们负责营造一个完美的梦,供大众仰望和向往。过去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比现在高得多,比如Keira Knightley主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上映初期曾被很多人批判,如今再回看,单论男女主的颜值,已是标准的“帅哥美女配置”。可惜的是,近十年Keira Knightley都没什么非常出圈的作品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正统古典名著脸审美的银幕消亡史。

Keira Knightley主演的《安娜·卡列尼娜》

在国内,那个创作氛围相对纯粹的年代,也诞生了许多经典电视剧:创作者们怀着 “戏比天大” 的信念打磨作品,坚信观众有耐心、有能力品味人性的微妙与复杂。无论是短篇剧《过把瘾》,还是长篇剧《大宅门》,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都经得起反复推敲。

《过把瘾》剧照

如今的文化潮流,早已转向平民化、去精英化,“氛围感”“故事感”远比完美无瑕更受欢迎。奥斯卡也明显变了,多少人吐槽“奥斯卡越来越难看”——如今奖项的争夺早已不仅是电影艺术本身的较量,更是一场精密的公关游戏和无止境的资金投入。

而作为普通观众,我始终认为 “作品好看、剧情动人” 才是核心。那些靠营销堆砌、用华丽辞藻包装的话术与博弈,对我毫无吸引力,我也坚信,好的作品具有普世价值,足以穿透国界与时间。全程追完2017年的奥斯卡前哨以后,我再也没关心过颁奖季。

电影《她》剧照

常有人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只有时代焦虑,红利被老一辈吃完了。但仔细回想,作为95后,我们唯一的 “时代红利”,或许就是初高中时期(2010-2017年)的欧美娱盛世:《神探夏洛克》《生活大爆炸》《疑犯追踪》《唐顿庄园》《神秘博士》,再加上漫威的黄金发展期…… 优质作品层出不穷,物料与相关消息更是数不胜数,且恰好与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期完美重合。

《唐顿庄园》截图

那时的字幕组文化达到鼎盛:志同道合的人因热爱聚集,免费分享高质量、高速度的翻译成果,让我们几乎能与欧美同步追剧,极大降低了观看与讨论的门槛。官方和平台对海外内容的引入和民间传播管理也相对宽松,形成了开放、热情、充满创造力的粉丝氛围,有门槛但不高,有距离但不远,有深度但不乏娱乐性。这段欧美娱盛世,是特定技术条件、文化窗口与内容周期共同造就的奇妙巧合。

更难得的是,那时中学的学习压力远没有现在大,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探索这些新兴事物。初中毕业时,我和班里的二十来个同学自发拍了个毕业纪念的微电影(至今还能在B站搜到),每当片头《神探夏洛克》的音乐响起,我就忍不住起一阵鸡皮疙瘩。微电影的简介里,我们动情地写道:“华初(初中母校)之于我们,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以不变的姿态存在。”那段与欧美娱相伴的青春,我永远怀念。

《神探夏洛克》剧照

可为何这样的辉煌难以重现?除了欧美娱自身内容质量下滑,地缘政治与宏观氛围的变化也影响了微观的文化消费。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娱乐产业(偶像选秀、网剧、综艺)飞速发展,进一步分流了观众注意力。国内视频平台开始大规模引进正版内容,版权监管也不断收紧,曾经盛极一时的字幕组,黄金时代就此落幕。

还有多少人记得 “胖鸟电影”?那曾是我最常用的电影资源站,直到现在我都清楚记得,它停留在了 2019 年3月1日—— 那天,微博上满是老用户的惋惜与不舍。时间往前推,2017年高考完的暑假,看着iPad上那些尚未缓存的B站电影一片片失效、变灰,拔剑四顾心茫然。

不过,这些都不是造成“审美降级”的根本原因,短视频的崛起才是真正的致命一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内容消费习惯,很多人的注意力日益碎片化,不再愿意耐心观看长视频和长文,懒得进行深度思考,即使看长视频,也要倍速播放。

1981年迷你剧《故园风雨后》剧照

这为“发疯系”作品的流行提供了土壤。2023年的电影《萨特本》被冠以“颁奖季最受关注电影”的头衔,在TikTok上狂卷40亿播放量,靠的就是那些癫狂的出圈片段。故事原型来自英国作家Evelyn Waugh的经典小说《故园风雨后》,导演兼编剧Emerald Fennell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解构,并注入大量限制级剧情,人物塑造极端且空洞,只求一个彻底颠覆。该怎么形容我的观看体验呢?好像被日本排放的核污水沾染,摄入了难以排出体外的毒素。不禁悲观地想:现在还有年轻人看得进节奏缓慢、叙事沉郁的初版1981年迷你剧《故园风雨后》(这部作品至今仍被普遍认为是英语文学名著影视化的巅峰)?

说来也巧,《故园风雨后》被不少人戏称为英国版《红楼梦》,两部巨著都走过影视化审美降级的周期:从初代(1981年剧版《故园风雨后》/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的敬畏经典、重塑神韵,到中期(2009年影版《故园风雨后》/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的商业尝试、简化再现,到近期的(2023年《萨特本》/2024年影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制造噱头、彻底解构,面对这样的变化,我只想“无语问苍天”。

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剧照

之前我在网上发了一条感慨“95后享受过欧美娱盛世”的帖子,有人留言:“那我们00后呢?”后面一条回复让我印象深刻:“吃了很多散伙饭。”

借用一段社媒平台上读到的话:

“搞过气圈子就像登上葬身大洋深处的一艘幽灵船,只能通过破败但依然奢靡华丽的舞会大厅窥见这里曾经的繁华,但是再也看不见那些欢聚的旅客。

那种热闹的幸福,被鼓掌的亲友们包围住的美好往昔真实地存在过,会在每一个午夜梦回的时刻浮现,但你又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已经过去。”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