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剧组缺少做实验的婴儿道具,导演拍案:把我刚15天的女儿抱来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9:30 2

摘要:电影《731》还未正式与观众见面,导演赵林山一句话就把它推上了热搜,当剧组缺少一个被日军实验的婴儿做道具时,导演把他刚出生才15天的女儿接到了拍摄现场!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整个剧组的人都懵了。

[心]电影《731》还未正式与观众见面,导演赵林山一句话就把它推上了热搜,当剧组缺少一个被日军实验的婴儿做道具时,导演把他刚出生才15天的女儿接到了拍摄现场!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整个剧组的人都懵了。

这消息从网络上疯狂传开,网友都炸开了锅,有人指责他疯了,说他为了拍摄电影不考虑亲闺女的生命安全,也有人在为他这股坚定的勇气和决定所感动,感叹他为了拍摄这样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品竟然做出这么真实敬业的举动。

为什么不能用道具婴儿呢?他这么做值得吗?

把刚出生15天的亲生女儿放进镜头里,这看起来是个极端的行为,但如果深挖导演赵林山和他团队的创作理念,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一种必然会发生的行为,他这种近乎极致的艺术信仰是对绝对真实不惜一切的追求。

为了这部电影赵林山投入了多年的心血,有的说法是他花了六年打磨剧本,也有说整个项目筹备了长达八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埋头于于超过百万字的文献资料里面,从超级多的档案和幸存者的口述到后来的庭审记录,他只想做到对历史负责,拒绝任何形式的虚假与糊弄。

其实剧组并非没想过走常规路线,他们曾尝试定制高度仿真的道具娃娃来作为拍摄的主体,可结果呢?在高清镜头下,那娃娃显得很假毫无说服力,监视器里的画面怎么也拍不出来导演想要的效果。

于是他们请来了研究细菌战长达31年的专家做顾问,确保片中每一件道具、每一份文件都经得起推敲,演员姜武为了角色硬生生减重15公斤,自己学习方言,在拍摄时坚持赤脚、半饥饿的状态。

王志文也仔细研究日本军医的日记,模仿他们的发声方式,甚至与心理医生合作能够更多地演绎出来施暴者的形象,在这样一个追求真实的创作氛围里,当道具娃娃被众人淘汰后,使用一个真正的婴儿就成了他们心中的执念,在外人看来是疯狂,但在他们的创作逻辑里这是一种必然。

但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真实去用一个幼小脆弱的小生命时,所有的艺术逻辑都显得苍白无力,网友们出于对幼小婴儿的保护欲开始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的谴责,一个出生仅十五天的婴儿,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天气里拍摄,她的身体能承受吗?

更让人担心的是,让她扮演一个被残害的受害者,这种经历会不会在她潜意识里留下无法磨灭的创伤?这些担忧无关艺术,只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和成长,尤其是弱小生命,它们是否可以被“牺牲”?

意外的是导演的妻子不仅支持丈夫的决定,甚至亲自把女儿送到了片场,他们的行为使得外界对他们的批判愈演愈烈,如果不是抖音博主“好人大哥”的那次采访,这一切的真相可能只会停留在剧组内部。

但采访将这个家庭和剧组的选择彻底曝光在了公共视野之下,一个原本可以在关起门来讨论的家事,被迫要接受整个社会公共伦理的审视和拷问,舆论的导火索就此点燃。

这场争议之所以如此激烈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电影《731》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远超普通电影的意义。

官方媒体对这部电影的的重视程度也很密切,三家大型主流媒体同步为它宣传,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一种电影形式的申遗,这种级别的待遇也让人们知道它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片或艺术片,它是一部带着国家意志与民族情感的作品。

电影还没上映,网络上的攻击已经开始,一些所谓的黑子抓住预告片里出现的日本女少佐角色大做文章,还有人批评电影的质感和服化道不符合史实,这些争论早已超出了电影本身,变成了不同历史观、不同立场之间的争论。

婴儿事件成功地激起了网友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将对电影的期待与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口号紧紧联系在一起,支持导演似乎就等于爱国也等于铭记历史,而批评导演则可能被轻易打上反对事实的标签。

回过头看《731》的这场风波,其实是三种力量互相交织的结果,是艺术创作者对真实的信仰,是大众对于弱小个体的担忧,也是特定历史故事下的爱国情怀,导演赵林山的选择正是在这三重巨大的压力之下进行的一次冒险。

这件事也给所有未来的历史题材创作发下了一道深刻的思考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历史这面沉重的镜子?当创作者们奋力追求那种震撼人心的真实时,大家手中的那把标尺,又应该怎么衡量呢?

或许我们应该记住铭记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警示未来,为了更加珍视当下的和平与生命,它不应该也绝不能成为一个借口去造成任何新的伤害。

信息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