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展主竞赛单元以短片为形式,从2578部报名作品中选出的50部入围短片,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各大高校毕业生。
这个月,Sir去了一趟平潭。
你们都知道这里有漂亮的海景,其实这里还有平潭两岸IM青年影展。
影展主竞赛单元以短片为形式,从2578部报名作品中选出的50部入围短片,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各大高校毕业生。
50部,Sir大多数都看了,最大的感受就是——
年轻。
这份年轻,首先源于影展本身——它才刚举办到第五届。
还因为参加主竞赛单元的选手平均年龄才24岁,大多数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刚刚步入电影行业,还没来得及走进市场,甚至才刚拍下自己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镜头”。
当然,这里的年轻也包括作品本身的青涩。
短片的形式,虽然意味着更精简的故事,更天马行空的创意,却也天然与大众电影市场有着距离。
但,这种年轻的力量却无法忽视。
因为在看了以及参加影展后,Sir发现他们的电影,是这门艺术最初的样子。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仍能看到一群饱含热爱的年轻电影人,手执导筒坚持尝试表达,这让人欣慰的同时,也难免生出困惑与期待。
在被短视频、短剧分走注意力的电影市场,拍短片的他们,会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吗?
带着这个问题,请与Sir重新走一遍影展。
本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评委会主席陈冲不止一次感慨道,参加影展的年轻人年纪这么小,没想到拍的东西这么怀旧。
是的,近几年火起来的千禧年梦核,在影展的作品中就有出现。
《穿过公园就到了》记录导演小时候的国企生活区,那时的小小国企,在他眼中就像无边无际的乐园。
故事讲述了一个从小被姥爷带大的孩子,在“下岗潮”调整的国企生活区内,帮助一个大人求爱的遗憾故事。
还有《安雅的异想人生》记录了一段单亲家庭混血女孩安雅的故事,并在她一连串对未来的畅想中,映照出年轻人内心深层的渴望。
在这次影展中,Sir感受最大的地方是,这群年轻电影人的题材都太私人,甚至有些直接取材于自身极私密的情感体验。
年轻电影人,不愿再关注宏大的命题,而是专心讲述家庭关系、讲述童年经历、讲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身份认同的关系,在个体精神世界里进行着极致探索。
因为足够私人,所以也倍显真诚。
获得评委会选择奖的《紫菜》,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这部短片根据导演初中时期的部分经历改编,对青春期男女之间懵懂的情愫也有着新颖的表达。
因为它的题材是青春片,讲一个初中学生会干部,和班里小混混的故事,并在一个不经意间的玩笑之后,小混混阿盛将好学生紫茵认作妈。
老实说,它能拿到奖,Sir很意外。
因为国产青春片,易于拍得矫情,拍成小年轻打情骂俏。
这部电影似乎也是如此。
Sir记得在看的时候,后面有个女观众不禁吐槽了一句:怎么这就喜欢上了,太假了。
有些青涩,转折生硬。
那为什么还得奖了?
因为Sir记得这是展映上笑声最多的一次,看完之后,也是当场次鼓掌最响的一次。
也许,它像一颗怪味豆,吃起来怪,但你不能不承认,它这是一种在国产电影市场见不到的表达。
虽然从个体生命的经验出发,但年轻人由己推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仍旧有棱角,有态度,有思考。
比如获得最佳导演奖的《独唱团》,改编自导演童年真实的经历,但它却探索了集体权利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关系。
故事讲述一个男子气概十足的小男孩,却因身材矮小,不服管教被老师勒令要求扮演女生上台参加合唱比赛,以凑齐男女生不均衡的人数。
是放弃自己的大男子气概,选择满足集体荣誉。
还是坚决反抗,夺回身体的掌控权?
男孩陷入了迷茫。
但这一个有点方枪枪式的人物,在年轻人的镜头下,却更加好玩了——
影片最后,男孩站在合唱团前,在师生面前直接脱光至只剩内裤。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新时代更具共鸣的选择,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而获得最佳影片的《囚犬》,则对人性有着更冷峻的思考。
来自台北艺术大学毕业的导演颜皓轩,拍的作品身上有浓重的台湾新浪潮的影子。精湛的叙事掌控力和充满张力的视听语言,甚至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学生作品。
故事大概讲的是父亲酗酒借高利贷,家庭糟糕资优生小洁努力念书想考上好大学,改变环境,却偶然成了经常被欺侮的差生阿河的小老师,之后小洁不断劝说他远离流氓,用功念书向善。
但没想到的是,小洁最后却成为了将阿河推入深渊的人。
导演在颁奖礼上说这是一个关于阶级和良知的故事,电影可能改变不了阶级,但可以提醒我们要保持良知。
老实说,来这次影展,Sir最大的感受,不仅仅是目睹了年轻人的激情,更得到了过去很久都没能在电影院中得到的共鸣——
年轻导演们用落地的故事,照见自己的影子,去唤起普通人共通的情感,不迎合算法,只踏踏实实地表达心声。
他们自由而真诚地在表达自己,让人们得到了在那些经过了无数次商业验证过的电影中找寻不到的体验。
尽管他们的表达,有些还比较幼稚、矫情、自我,有些极度沉闷,有些甚至让Sir看着很“讨厌”,但是让人不适,被冒犯,其实某种程度上就达到了目的。
毕竟,当今的电影市场,真正表达了创作者心声的作品又有多少?
在算法和推流的时代,人们被撕裂成孤独的个体,普遍追求情感的共鸣,但目前中国大陆的银幕上,却普遍缺乏更细分、更真挚的情感,似乎除了燃还是燃,再难见到其他打动人心的情感底色。
当电影市场情绪至上,电视剧还执着于开发多年前的剧本,短剧又太追求爽,影像该如何真诚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所以,一口气看完这么多“奇怪”的短片后,也难怪 Sir 会忍不住期待:国产影像能拥有更多可能性 ——
电影题材能够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影院能够出现更多元的表达,对国内更多的观众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然而,也不得不给自己这个想法浇点冷水。
因为从短片走向长片,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Sir在展映会上见到许多创作者,他们自由奔放、充满激情,像一个个猛子扎进创作的深海,只顾拼命向下探索,却很少去考虑市场。
举一个例子。
影展上一位年轻的导演说,这部短片花的自己的钱,就想做自己想做的作品。
他的野心是,想探索影像表达的边界,可能现阶段只是为了满足自我,我不关心他们怎么看。
虽然也有一些已经有过作品的创作者,已经走在努力理解市场,靠近市场的路上。
但他们也都认为,这两者之间的鸿沟,难于跨越。
短片和长片,显然是两种不同的逻辑,从十几分钟到三十分钟的表达到一部长片,创作难度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比如,长片需要更复杂的叙事结构、更庞大的创作团队,还要面对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是否能处理好市场和自我表达之间的平衡,仍然需要这些年轻电影人的努力。
但,看过这些年轻人之后,Sir还是乐观的。
毕竟,激情如他们。
去年获评委会大奖的《四牲六道》导演游智杰,在拿到奖金后终于还清了之前拍片的债务,今年获得最佳作品的导演在台上说的那番话,也很类似——
组里的朋友很多都是无偿帮忙,今天终于可以还上了。
就像杨德昌砸锅卖铁也要拍片。
这一晚。
不止一位创作者用年轻的声音喊出这句话:“用我们的热情,用我们的真诚,一直拍!下!去!”
时代的浪潮愈演愈烈,它将驶向何方、以何种姿态前行,我们无法左右,只能静静观察、仔细倾听,然后耐心等待。
但 Sir 相信,只要这群年轻人能一直拍下去。
他们就会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