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蓝星》:平静而壮阔的太空日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4:50 1

摘要:银幕上,是无边的暗夜与繁星。听到航天员王亚平缓缓道来的旁白时,没有人能不为眼前即将放映的《窗外是蓝星》感到激动:这是我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使用国产8K/50帧全画幅摄影设备实景拍摄,记录乘组183天在轨驻留期

■范语晨

“如果有一天,那个让你憧憬许久的一幕,真的出现在眼前了,那就像我一样,盯住它看,用力记住它真实的样子,让它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银幕上,是无边的暗夜与繁星。听到航天员王亚平缓缓道来的旁白时,没有人能不为眼前即将放映的《窗外是蓝星》感到激动:这是我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使用国产8K/50帧全画幅摄影设备实景拍摄,记录乘组183天在轨驻留期间的空间站工作、科学实验及地球景观。可以说,这是中国人写下的第一卷视频版“太空日记”。

而这部纪录电影对我而言,另有一重亲切的吸引。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执行任务的六个月里,我作为记者参与了王亚平的“天宫授课”、航天员乘组出舱行走、返回地球等多次新闻报道,也有幸见证了他们太空工作与生活中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因此,当坐在影院里听到王亚平的讲述时,我的内心瞬间被一股平静而强大的力量抓住了。虽已目睹了足够震撼人心的新闻画面,我依然迫不及待地想要知晓更多他们在遥远太空里想要“用力记住”的场景;也很好奇,航天员工作之余拍摄的素材,将会被导演如何组织与呈现?

90分钟的沉浸之后,我的答案是:惊喜,超乎预期。

充满想象力、惊艳特效与科幻色彩的大片,或许是我们关于太空电影的主要印象。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来自太空的真实影像才渐渐进入观众的视野。而《窗外是蓝星》最具突破性的,不仅是航天员们亲自拍摄的高清画面,更是截然不同于科幻风格太空电影的、平静质朴的叙事节奏。影片完全按照神舟十三号从发射升空、太空任务到返回地球的时间顺序展开,并以王亚平的第一视角旁白贯穿始终,呈现三位宇航员在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日常”。没有出其不意的叙事技法,没有宏大的价值输出,但当火箭将神舟十三号飞行器送至太空,我们跟随舱内的三人将目光望向舷窗外的那一刻起,就如身临其境一般,与他们“共赴”这段极不寻常的旅程——

这里有俯拾即是的陌生与新奇。神舟十三号进入太空,宇航员叶光富把手里的一支笔抛向空中,兴奋地向两位同事“宣告”——“我们失重了”;地球上再寻常不过的喝水动作,在空间站里变为要捕捉飘在空中的一颗水球;跟随航天员的目光,透过空间站的舷窗遥望蓝色的地球,那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既陌生又熟悉的山川大漠、江河湖泊与人间灯火。

这里有探索未知的感动与欣喜。当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对接成功,翟志刚打开空间站舱门、三人手拉手“飘”进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时,眼前的景象配合着王亚平的讲述,那份到达空中家园的踏实与喜悦溢出银幕:“一束光照在01(翟志刚代号)的身上,那是空间站节点舱的灯光……这里是我们新的家了!”

这里有日复一日、应对太空生活的繁琐任务。为了维持六个月的太空生存,宇航员需要通过循环系统制作再生水,更需要通过不间断的运动来对抗太空环境下的肌肉萎缩和其他身体损伤;为保证空间站工作生活环境的安全,严格的微生物检测、噪声监测是每天都要完成的基本操作;在失重环境中,每天要保持的运动要做的“家务”甚至比在地球上多得多——每顿饭后,三人都要仔细清理空间站的每一处,将飘浮着的细小食物残渣处理干净……

起床,开启一天新的任务。关灯,回到睡眠舱……航天员的训练有素,让他们的太空生活看起来如此从容有序。但从摄影机记录下的细小瞬间里,我们依然能够读到他们长时间置身太空的孤独、不安和对地球家园汹涌的思念——每天入睡前王亚平总要盯着她带到太空的女儿的小玩偶看一会儿,翟志刚常常用东北式幽默给封闭的空间站带来欢笑,农历春节时他们依照习俗互相剪头发……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时空,他们努力维持着地球生活的节律,内心深处的坚韧与波澜成为平实叙事里动人的静水深流。

当然,影片叙事与复杂的宇宙环境一样,在静谧之外,并不缺乏强烈的张力。无需任何戏剧性的加工,人类试图探索并不温柔的宇宙,本身就充满挑战与刺激。出舱执行任务,是神舟十三号太空驻留的重中之重,也是电影叙事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幕。王亚平作为第一位出舱行走的中国女航天员,在此处以细致的旁白袒露内心感受:出舱前,她克服着紧张和自我怀疑的情绪——“我生怕辜负所有地球人的期待”;当穿上笨重的舱外航天服,离开空间站时,她顿时感到失去保护、被陌生和危险的环境吞没——“我下意识地看着两条安全绳,稍有不慎,我就可能永远消失在宇宙之中”;深呼吸、及时调整情绪、在舱内外三人的密切配合下冷静攀爬作业……最终,王亚平与翟志刚顺利完成出舱任务,返回空间站、三人如释重负抱在一起的画面,是人类的勇气、智慧与情感在苍凉宇宙中留下的永恒瞬间。

王亚平的视角与旁白,是《窗外是蓝星》带给我们的另一重惊喜。这种方式不仅忠实、自然地记录了王亚平代表中国女性开创的多个“首次”——中国首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首位在轨超过100天的女航天员、首位太空出舱的女航天员,更是直接以女性之眼看太空、以女性之声讲述太空故事的全新尝试。与新闻报道的呈现风格不同,女性航天员的直接讲述,让我们看见了她们在身体条件与男性有差异的情况下,克服更多困难适应太空生活的细微瞬间——舱外航天服设计暂时不区分性别,女性相对瘦小的身躯需要承受与男性同样的重压;也让我们看见了她与无数女性共享同一个梦的情谊——电影中,王亚平饱含感情地谈到了神舟十三号发射之前,前美国航天局女宇航员凯蒂·科尔曼给她的隔空祝福:“当你望向窗外,浩瀚星辰与地球同时映入眼帘,数以亿计的女性此时正与你一道望向窗外,包括我。”

在她的讲述中,我们同样看见,女性飞天的梦想在代际间的温柔传递。2013年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时坐在电视机前听课的一些女孩子,如今已经走上了航天事业,成为万千航天人中的一员。而作为母亲,她为女儿“摘星星”的承诺,亦是贯穿影片始终的浪漫线索。六个月里,她在思考,也多次与两位同事讨论,如何实现为女儿“摘星星”的愿望,而在太空旅行即将结束时,这一切都有了答案——她在睡眠舱里为女儿录下一段语音:“妈妈无法为你摘下星星,但只要你抬起头看看漫天的繁星,其中有一颗最亮的,就是我们中国的空间站。”的确,女儿心中的那颗星星,是妈妈踏出的意义非凡的步履,是妈妈置身星辰间的爱与思念,更是中国人问鼎苍穹的伟大梦想。

空间站的舱门关闭,6个月的太空旅行画上圆满的句号,而片尾紧接着的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3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到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实现飞天梦,再到中国人在自己的太空家园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画面流转,与电影正片形成最美妙的呼应——属于中国人的太空故事不再是天马行空、遥不可及的想象,而是具体可感的真实。

回望与记录,为的是继续向前。片尾曲响起时,王亚平在太空中常常提到的一句话仍在我耳边回荡:“人类终将要离开地球这个温柔的家园。”我们如此眷恋这颗蓝星,但电影试图告诉我们,在宇宙中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是我们正在奔赴的未来。

走出影院,恰见一轮圆月当空。不禁想到,遥远的中国空间站里,神舟二十号乘组的航天员正在那里,书写新的“太空日记”。这或许是《窗外是蓝星》在我们内心建立的深刻联结——永不止息的爱、勇气与梦想,一头连着蓝星上的人间烟火,一头连着蓝星外的无边宇宙。

来源:CFBDSIRJ2149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