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枪没响、血没飙,连骂人都隔着屏幕打字,观众刚把情绪提起来,镜头就切走了。
“看完《恶意》出来,脑子里就一句话:这也太‘文明’了。
”
不是片子拍得烂,是太客气。
枪没响、血没飙,连骂人都隔着屏幕打字,观众刚把情绪提起来,镜头就切走了。
悬疑片最怕的不是逻辑漏洞,是观众打哈欠。
对比一下同门师兄《消失的她》和《墨杀》,一个35亿,一个13亿,秘诀简单粗暴:
——枪顶脑门、人扔海里、背景设在东南亚,湿热空气里全是“下一秒就要出事”的味道。
《恶意》倒好,故事放在国内写字楼,冲突靠微信语音和微博热搜,像把火锅底料扔进白开水,怎么煮都不辣。
张小斐那个“深夜电台主编”的人设,更是直接把人拽回2013年。
现在谁还半夜守着收音机?
大家刷的是短视频里三句话讲完一个命案的自媒体大V。
要是把角色改成“坐拥千万粉的毒舌女博主”,剧情立马接地气:
她一句“这护士有问题”,弹幕就能把当事人骂到跳楼。
观众一看,“这不就是我昨天在热搜里骂过的那事?
”
代入感瞬间拉满。
想让片子更狠,不用编,现成的案例往桌上一甩就行。
2011年“金泉少侠”那出戏,比剧本还剧本:
为了救眼癌小孩,他故意在网上装人渣,引全网骂自己,把流量变成捐款。
孩子活了,他被骂到退网,几年后大家才反应过来——
“原来他拿自己当祭品。
”
这种“我骂我自己,你们帮我救人”的狠招,拍成电影,比任何反转都疼。
现在的观众早被短视频训练成了“三分钟要一个爆点”。
《恶意》要是敢把护士自杀、女主被网暴重伤、大V直播吃人血馒头全塞进一条时间线,
再让真实网红露脸客串,弹幕实时飘过“这博主我认识”,
票房至少能多两个零。
说到底,悬疑片不是拍给评委看的,是拍给熬夜刷手机的普通人。
他们不需要完美犯罪,
需要“看完立刻转发到闺蜜群骂编剧不是人”的那种后劲。
来源:花丛中捕捉蜜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