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该片首日排片率,竟然高达99.6%(猫眼专业版显示99.7%)。
《731》,历史排片率第一!
9月4日,《731》开启预售。
仅两天时间,预售票房直接冲破2000万。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该片首日排片率,竟然高达99.6%(猫眼专业版显示99.7%)。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9月18日当天,全国几乎所有影院,可能只放这一部电影。
这排片率,堪称中国影史前所未有。
说“可怕”,一点都不夸张。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离谱”的排片?
你可能会说:“是不是资本在背后操作?是不是有‘幽灵场’?”
但仔细分析数据后发现——还真不是。
《731》这一次,靠的是实打实的“民间热度”。
回想以往,像《唐探3》那样上映前“想看人数”破纪录的电影,主力人群依然是18-35岁、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女性。
但《731》完全不同。
数据显示:
该片“想看”用户中,40岁以上群体占比异常高;
男性观众比例达到51.1%,几乎打破以往任何热门电影的女性主导格局。
这说明什么?
它成功触达了一批“平时根本不进电影院”的人——中年、中老年男性,三四线甚至县域市场的观众。
而这批人,恰恰是传统商业片极难覆盖的“沉默人群”。
再加上原有年轻观影群体的叠加,观众基本盘一下子扩大了。
影院经理都是看数据说话的人——这样的热度,谁不想趁势抢一波票房?
二、“非传统受众”为什么愿意为《731》走进影院?
你必须承认:有些电影,生来就不只是一部“电影”。
《731》所自带的民族记忆和历史重量,让它变成了一种公众议题,甚至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表达。
不少中小企业的老板早就在短视频平台发话:“只要上映,我就包场请全体员工看。”
这不是个别现象。
从东北的工厂到广东的作坊,从民营企业到个体门店,很多人自愿组织观影,拉横幅、拍视频,以“爱国教育”“团队建设”的名义支持这部电影。
它让人联想到当初《战狼2》的国企包场潮,但这一次,更多是民间的、自发的。
它不只是“看电影”,更成了一次集体记忆的唤醒,一种身份认同的仪式。
很多中年男性平时不会主动选择《哪吒》或《流浪地球》,但他们愿意看《731》。
因为这部电影议题沉重、意义特殊,它击中的,是深植于几代中国人内心的历史痛点。
三、票房会爆到什么程度?
注意,9月18日是周四,工作日。
但我们拿最近一个周四(9月4日)的数据来看:全国总票房也才4833.6万。
而《731》光预售才启动2天就已破2000万,离正式上映还有近两周。
照这个节奏,电影预售破亿,不是没可能。
上映首日票房极有可能直接冲亿——哪怕它是工作日。
更重要的是,它还在持续破圈。
很多从来不用购票APP的中老年人,这次都愿意学着手机下单,或者等子女帮忙订票。
这种“观影人口”的扩展,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比短期票房更值得关注的现象。
四、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文化现象
《731》的火爆,本质上是一场基于历史记忆的情感动员。
它让我们看到——电影不止是娱乐产品,它也可以是公众历史教育的一部分、是社会情绪的载体。
也正因为这样,它的意义早已超出票房本身。
它让很多平时不接触电影的人开始走进影院,它让二三线以下城市的文化消费被激活。
如果电影本身质量及格,它甚至可能培养一批新的固定观影人群。
但也想提醒院线一句:
千万别借机哄抬票价!
一旦让观众觉得“看爱国电影还要被收割”,反而会消耗大众好感。
眼光放长远,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影院,市场才能真正良性循环。
《731》最新预告片:
五、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还没上映,就有人唱衰:“肯定又是煽情烂片!”
电影都没看就下结论,这不叫理性,这叫尬黑。
好不好,观众自己会投票——用钱,也用脚。
《731》的价值,不仅在于票房能冲多高,更在于它是否真的让更多人愿意正视历史、思考和平。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不再让悲剧重演。
这样的电影能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回响。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真相不应被掩埋,和平更需被珍惜。
��互动话题:
你们公司/单位组织包场看《731》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