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凯歌这次把镜头对准了这段被忽略的历史,9月30号上映的《志愿军:浴血和平》用双线叙事把谈判桌和战场拼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残酷真相:谈判桌上的每句狠话,都是前线战士用命换来的筹码。
747天停战谈判桌上,每拖延一天就有160名志愿军倒在阵地上,这个数字比上甘岭炮火更刺痛
很多人以为抗美援朝打完第五次战役就结束,其实最磨人的是后面两年零一个月的边打边谈。
陈凯歌这次把镜头对准了这段被忽略的历史,9月30号上映的《志愿军:浴血和平》用双线叙事把谈判桌和战场拼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残酷真相:谈判桌上的每句狠话,都是前线战士用命换来的筹码。
剧组在军事博物馆泡了三个月,翻出当年谈判代表的笔记本,发现美方代表每天换三次领带颜色来施压,中方代表那件洗得发白的军装袖口磨出了毛边。
道具组1:1复原的谈判厅里,连美方代表习惯性把钢笔插在左胸口袋的细节都对上了,这支钢笔后来在电影里成了重要道具——它签下过停战协议,也曾在地图上划过三八线。
朱亚文演的师长原型是15军45师崔建功,真实历史里这位师长在上甘岭战役前给妻子写了封诀别信,信纸现在保存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电影里把信改成了战前动员令,朱亚文为这场戏瘦了18斤,拍的时候把真信复印件揣在胸口,那场戏拍完发现信纸被汗水浸透得能拧出水。
张子枫演的女卫生员有真实人物对照,是志愿军第12军31师医疗队刘禄曾,这位女战士在坑道里用罐头盒当消毒锅,救活了200多个伤员。
电影里加了场她给伤员唱《我的祖国》的戏,其实真实情况是伤员们疼得受不了时,她就用四川话给他们讲老家赶集的事,讲到后来整个坑道都在咽口水。
最震撼的是毒气弹戏份的医学顾问,剧组请了当年防化团的老兵做指导,说真实战场上的芥子气者皮肤会像烫伤一样起泡,电影里把特效做到了毛细血管爆裂的级别。
有位90岁的老兵看完试映后说,这比他们当年用的防毒面具还真实,当年很多战士第一次见毒气,以为是起雾了还在笑。
肖央演的谈判翻译官原型是志愿军司令部翻译张泽石,这位清华毕业生在战俘营里用英文给美军军官念《日内瓦公约》,后来成了交换战俘的关键人物。
电影里肖央有场戏是翻译时突然卡壳,因为美方用了个生僻法律词汇,真实情况是张泽石当时真的没听懂,回去连夜啃了整本国际法。
现在年轻人觉得和平理所当然,但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签字那天,板门店附近山头上的志愿军还在打最后一场仗。
电影结尾用字幕告诉观众:当天10点协议生效,9点45分美军还在炮轰志愿军阵地,最后一发炮弹落在10点零4分。
有位老兵回忆录里写,他们连那天早饭是压缩饼干就雪水,吃完发现身边战友少了三个。
看完电影你会明白,为什么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那面写满名字的墙前总有人放苹果。
有位沈阳观众看完试映说,她爷爷是运输兵,电影里的卡车陷在泥里那段,爷爷当年真的用肩膀顶过车轮,现在她每次开车经过鸭绿江都会想起爷爷肩膀上的疤。
来源:city电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