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新定义电影美学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4:31 1

摘要:近期,中国首部高格式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的首映引发关注,该片借助先进技术带来的高画质、高沉浸感视听体验,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太空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科技赋能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能量。事实上,电影自诞生之初,便是科技与文化深度交融的结晶。从无声迈向有声、

近期,中国首部高格式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的首映引发关注,该片借助先进技术带来的高画质、高沉浸感视听体验,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太空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科技赋能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能量。事实上,电影自诞生之初,便是科技与文化深度交融的结晶。从无声迈向有声、由黑白转为彩色、从依赖胶片过渡到数字时代,再到当下电影高技术格式与直显放映的普及,电影艺术的每一次革新,都深深烙印着技术进步的痕迹。科技发展不仅重塑了电影的表现形式,更持续拓展电影美学的疆界,让电影艺术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制作端智能化生产激发电影美学创意

近年来,随着智能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电影制作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人工智能(AI)作为核心技术引擎,已渗透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不仅提升了电影制作效率,更深刻影响着电影的视觉效果与美学表达。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工具可生成图像、视频、3D模型等视觉元素以及对白、音效、音乐等声音元素,其效率远超传统创作方式,内容丰富多样且极具创新性,为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支持。特别是针对超现实、风格化、微观等传统技术难以实现的效果,AIGC能快速生成并支持调整修改,在拓展影像美学表现维度上展现出独特优势。与此同时,电影制作软件和工具正加速AI升级,不仅为创作者提供画面色彩搭配、构图比例、光影效果等美学建议,实现画面内容快速修改,还能提升画面分辨率、帧率等技术指标,推动电影美学进入智能化创作的新阶段。

目前,AI减龄、AI配音等技术已在《流浪地球2》《长安三万里》等院线影片中实现成熟应用。电影科研机构、制片机构联合设计研发的电影级图像智能生成、AI升帧、超分和图像智能检测技术,已示范应用于电影制作与票房核验,支持将画面提升至4K/48fps以上高技术格式,使运动场景更加流畅自然。应用AI技术实现静态图像动态化的国内首部AI+院线映前公益图片短片《故乡》,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审美。

放映端高品质呈现强化电影美学质感

高品质电影制作依赖高品质放映技术的完美呈现。目前,电影放映技术正朝着高分辨率、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高均匀度、宽色域和沉浸声的高技术格式方向演进,我国电影放映自主创新成果显著,技术成果不断转化成为优质的声光美学体验。

在视觉体验上,LED放映技术采用自发光LED电影显示屏替代传统投影系统,具有光感均匀、明暗细节丰富、色彩还原度高、纹理表达细腻、动态范围突出等显著优势。我国在LED多个关键制造环节实现自研,拥有LED完整产业链,具备全球产业优势;多个自主研发的LED电影放映系统(透声/非透声)已通过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认证并实现规模化商用。为充分发挥LED技术特性,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影、华夏等机构已为多部重点影片制作了LED高格式版本,有力推动了国产LED放映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在听觉体验上,基于对象的沉浸声技术通过为声源对象赋予三维空间坐标,实现了声音在影院空间的精确定位与动态渲染,使电影声音呈现出真实准确的空间关系,不仅具备精准的方位感和距离感,还能展现声音的运动轨迹和层次变化,创造出极具立体感、层次感的沉浸式听觉体验,显著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与表现力。目前,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沉浸声技术,已进入产品化和市场推广阶段。

新业态沉浸式体验拓展电影美学边界

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沉浸式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电影产业正经历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的全面革新,重新定义了观影体验的本质特征,为电影美学发展开辟全新路径。

虚拟现实电影是指运用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有关技术制作、采用头戴式显示设备等虚拟现实终端观赏、用于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的新形态电影。借助头戴式显示设备,观众可以自由转动头部,沉浸观看360度全景环绕的电影;也可以起身行走、亲手触摸,自由探索叙事空间。这就将传统的银幕叙事转变为沉浸式的空间互动,将静态观影升级为动态体验,这是科技发展触发的又一次电影美学革命。今年,全国首家虚拟现实多厅未来影院落户西安,《唐宫夜宴》等虚拟现实电影获得公映许可证。电影行业聚焦VR电影技术研发、技术标准研制等重点工作,协同构建以观众体验为中心的新型电影美学体系,推动电影向沉浸式、交互式的新体验稳步迈进。

未来科技赋能电影美学创新的挑战与思考

电影正加速向智能化、虚拟化、多元化、沉浸式、交互式方向演进,不断突破摄制放映的品质上限,并催生出全新电影模式,持续拓展美学边界。中国电影科技正处于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关键转型期,如何用技术赋能电影美学重塑,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

推动前沿科技与电影美学深度融合。电影经历百余年发展,已形成一套专业且复杂的工业技术体系。当前,前沿科技的涌现正推动制作流程向智能化升级,进而引发电影美学的发展变革。然而,这些科技成果往往难以达到电影的高技术指标要求,在美学呈现的细腻度与感染力方面仍有欠缺,同时需要应对AI版权安全、技术伦理等新兴挑战。行业需立足电影特性,在叙事节奏、镜头语言和美学风格等方面探索技术与美学的最佳契合方式,让科技创新切实推动电影叙事与视音频呈现的突破发展,推动电影艺术迈向新的高度。

构建技术标准体系支撑电影美学创新。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标准相对完善,在国际标准化进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主导的首个电影国际标准ISO 59261∶2023《数字影院立体放映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已正式发布,中国牵头的ISO/AW I25338《数字电影LED影厅光学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人工智能电影应用特别项目也已正式立项。与放映领域相比,创作制作领域标准建设滞后,标准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难以满足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美学创新需求。电影行业需深入调研前沿技术应用现状,科学研判标准化需求,着力构建适应技术迭代、符合市场需求和电影美学特点的标准体系,引领支撑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彰显东方美学风采。目前,我们在核心器件与芯片、基础模型与算法、底层原创技术、后期与特效制作工具等领域仍存在较明显的技术依赖,电影创制仍受西方创作逻辑、审美偏好、美学范式影响。电影行业将集中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实现从内容创作、智能摄制到设备装备的全生态、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国产化,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创新创意、表达呈现,提供坚强的技术和标准支撑。

〔作者系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所长〕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9月10日第6版本期编辑: 季思含

来源:学习时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