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不可见性:《惟有香如故》中技术媒介与艺术隐喻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4:06 1

摘要:在视觉文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当代影像领域,纪录片《惟有香如故》凭借其独特的“香气叙事”手法,开辟了一条逆流而上的感知新路径。影片以五种香料串联五位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并试图通过视觉媒介来驾驭和表达嗅觉这种非视觉的感官体验,运用“技”与“艺”的双重探索即一方面运

By:腊月初三

在视觉文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当代影像领域,纪录片《惟有香如故》凭借其独特的“香气叙事”手法,开辟了一条逆流而上的感知新路径。影片以五种香料串联五位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并试图通过视觉媒介来驾驭和表达嗅觉这种非视觉的感官体验,运用“技”与“艺”的双重探索即一方面运用影像技术对香气的物质性进行科学分析,另一方面借助中国古典美学的通感传统完成对香气的诗意转译,从而使不可见的香气成为可见。

梅洛-庞蒂在《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中指出,视觉中心主义长期主导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其他感官则被边缘化为次要的、模糊的认知方式。纪录片作为以视觉记录为本体的艺术形式,更是强化了这种视觉霸权。而《惟有香如故》试图挑战这一霸权,通过拓展视觉的表现力与边界,让视觉成为通向非视觉感官的入口。影片中,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揭示了香气的物质基础与转化过程,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真实,香气通过仪器在影像中氤氲。而与之协同的中国美学通感策略将描写气味的诗句与人物境遇结合,嗅觉转换为视觉创造了一种诗意的真实,这种技-艺协同不仅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语言,也为思考影像本体论提供了新的路径,影像不再是现实的透明之窗,而是多种媒介与技术协同工作的复杂场域,能够建构一种深刻的、可感知的体验真实。

一、 “技”的维度:摄影机作为显微镜与延伸的感官

纪录片《惟有香如故》通过一系列尖端影像技术如微缩摄影,使摄影机不再是记录人眼所见的工具成为了延伸的感官,能够表现出人类感知极限之外的物质现象。影片对微观摄影和显微摄影多次运用,这些技术手段使香气的产生、流动与转化过程变得可视可感,从而为观众理解不可见之物的香气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表现瑞龙脑香时,影片使用超微距摄影技术,极致展现了这种香料的物理形态与燃烧过程。瑞龙脑香是龙脑香科植物树脂在树干裂缝处自然凝结而成的近白色结晶体,外表如冰有寒凉之气,需用熏烧的方式来还原其冷香,且燃烧后不留任何痕迹。摄影机中,香料在燃烧时产生了细微结晶现象,呈现出“热中带凉”的视觉特征,细小的香味分子呈现出暗香浮动的观感。这些精细的物理细节远超人类肉眼所能观察的范围,摄影机在这里扮演了视觉显微镜的角色,揭示了香气发生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同样,在表现梅香时拍摄团队使用了蒸馏萃取法,包裹乙酸苯甲酯香气的水分字在显微镜底下形成了晶莹的泡泡。清冷的梅香通过水蒸气蒸发,遗留在空气中。在显微镜下香气不再是抽象的气味,而是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变化过程的物质实体。

技术影像的呈现不仅提供了关于香料的科学知识如物理特性、制作过程、燃烧原理等,也指向了更为哲学性的思考即关于存在与消失、真实与虚幻、物质与精神等命题。例如,瑞龙脑香"燃烧后不留任何痕迹"的特性,与杨贵妃的悲剧命运形成呼应;甲香需要经历"由臭转香"的转化过程,又与黄庭坚对生命意义的顿悟相契合。技术影像在这里不仅是表现手段,更是思考的媒介,它们通过视觉化的方式,使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二、“艺”的维度: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通感传统与文学隐喻

如果说技术手段为《惟有香如故》提供了可见化的物质基础,那么艺术隐喻则赋予了这种可见化以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鸣。影片融入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通感传统,通过视觉意象来唤起观众对香气的联想与体验,从而实现了从视觉到嗅觉的感官跨越。

中国古典文化中,香气不仅仅是物理现象,更是精神与情感的载体,尤其在宋代更为突出。古代先辈早已洞察到直接表现气味的艰难,因而发展出借助视觉意象来隐喻香气的美学手法。北宋诗人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即是典范。通过“疏影”“水清浅”“月黄昏”等视觉元素,构建出一个清幽、静谧的意境,从而引导读者想象梅花的“暗香”。这句话在影片多处场景中得以体现,通过环境的设计与画面的综合铺陈来暗示香气特质。

在讲述李清照与梅香的第二集《如梦令》中,影片以冰雪、梅花、月光等视觉元素,构建出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李清照孤身一人,一身青衣,一株梅花,身后一片绿柳圆影,除此皆是留白。这种极简的、写意式的画面构图与传统水墨画的美学风格一脉相承,通过视觉上的“冷”与“空”,唤起观众对梅香清幽冷冽特质的联想。同样,在表现杨贵妃的瑞龙脑香时,影片一方面通过微观摄影展示香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宫廷的繁华景象与帝王的薄情选择以及马嵬坡的凄凉场景形成对比,视觉化地再现了瑞龙脑香“炎热中的清凉”这一矛盾特质。

这种古典意象的现代转译,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再现,以此进入了情感与精神的表达层次。画面不再是叙事的辅助手段,而是直接参与意义的生产,视觉元素的安排、色彩的调配、构图的设计,都与香气的特质和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观众通过这种多感观联动体验,不仅理解了香气的物理特性,更感受到了与之相关的情感氛围和精神品质。当然,影片中的香气不是单纯的物理存在,而是主人公情感、品格与命运的隐喻。这种隐喻机制与通感共同作用,强化了视觉感触与表现。

影片为每种香料都赋予了特定的隐喻意义,梅香的清幽独立隐喻了李清照“可以磨难,不能苟且”的傲骨;沉香的历经磨难,醇厚沉淀隐喻了苏轼“居心中正,毁誉由他”的品格;甲香的臭味转化隐喻了黄庭坚对“臭香辩证关系”的领悟。这些隐喻不仅通过解说词表达,更是通过视觉元素的具体安排来呈现。例如,在表现沉香时,影片使用了大量沉稳的色调、缓慢的镜头运动和深沉的构图,视觉上传递出沉淀、厚重之感。在表现艾香时,则通过火焰、烟雾、药草等元素的特写,强调救治与燃烧的双重意象。这些视觉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帮助观众理解香气的抽象特质并将这些特质与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

三、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协同机制

《惟有香如故》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嗅觉向视觉的转换不在于技术或艺术的单独运用,而在于二者之间协同工作的机制。技术性的显微影像与艺术性的隐喻影像并非割裂存在,而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感官的体验系统。

在《惟有香如故》中,技术影像与艺术隐喻以多种方式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香气的“可见化”呈现。首先,微观影像提供科学的真实,建立了认知的可信度。通过展示香料的物理细节和转化过程,影片使观众确信所表现的香气并非虚构,而是有物质基础的客观存在。这种科学真实性的建立,为艺术隐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即隐喻不再是随意的主观想象,而是基于物质特性的合理延伸。

其次,隐喻影像与通感传统提供诗意的真实,引发了情感共鸣和精神思考。技术影像虽然能够展示物质细节,但难以直接表达情感和价值意义。艺术隐喻则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视觉元素的精心安排,将物质细节与情感体验、精神品质联系起来。如微观摄影单纯展示瑞龙脑香的物理特性并不能与人物共情,而宫廷与马嵬坡的场景对比则赋予这种特性以情感和命运的色彩。另外,这种技-艺协同机制也创造了一种多层次的真实概念,既包含物质的真实,也包含情感和精神的真实,这种真实能够为嗅觉的可见化提供情感基础。

也许,技术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的新奇,而在于它如何与文化传统和艺术创意相结合,共同创造出富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在纪录片《惟有香如故》中,影像技术与古典美学的通感传统、视觉隐喻结合的技-艺协同机制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视听感受,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的成功案例足以成为未来历史纪录片的参考方向。

来源:艺宗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