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演鬼子没人看!136个观众,首映票房3377元,杨清文新电影扑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0:33 1

摘要:最近的内地电影市场,那可真是凉得透透的。开学之后,影院就跟放了假似的,人气跌到冰点。新片一部接一部上映,也一部接一部“扑街”,每日总票房时不时就跌穿地板,简直没眼看。

文|娱评影评剧评全栈

最近的内地电影市场,那可真是凉得透透的。开学之后,影院就跟放了假似的,人气跌到冰点。新片一部接一部上映,也一部接一部“扑街”,每日总票房时不时就跌穿地板,简直没眼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票房榜上屹立不摇的,居然还是暑期档那几位老熟人——《捕风追影》《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你说这市场得多冷,才能让这些“老片”依然撑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这么一片惨淡之中,9月10号,有部电影一声不响地上映了。片名叫《开货车的小镇青年》,主演杨清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片子别说热度了,简直像被按了静音键,连主演自己都几乎没做宣传。结果毫不意外,扑得彻彻底底,堪称九月最惨票房惨案。也再一次印证了:特型演员要想跳出自己那个深入人心的人物框框,真的太难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电影其实2021年就立项了。当时的剧情简介,走的是接地气励志风:讲一个叫阿峰的小镇青年,从一开始梦想买摩托,到后来成家立业,靠自己的双手终于买下一辆小货车,完成从男孩到丈夫的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豆瓣上标注的类型是“喜剧”,还特意强调“以一辆小货车承载叙事主线”。某些票务平台下面,零星有几个评论,也说这是一部正能量励志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果呢?真正公映的版本,剧情来了个180度大反转!

这哪是什么温暖励志?明明就是一部犯罪悬疑片,风格有点像前几年台湾那部《目击者之追凶》。至于具体剧情到底怎么黑暗怎么反转,恐怕只有那100多个进场看过的观众才知道了。

再说回海报,设计得还挺有内味——车内后视镜里映出两张脸,其中一个就是杨清文。至于他这次演的到底是司机还是凶手,谁也说不清。反正我所在的城市,排片根本为零,想看都没得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导演刘贵伟,没什么名气。演员陈海涛、陈圆媛也都挺低调。全片最大牌的,还真就是杨清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操作:这片最初是用正能量题材立项过审的,拍的时候却完全转向暗黑犯罪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到底是怎么通过审查的?咱也不敢问。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因为,根本没人看。

电影首日票房出来,只有3377元。粗略一算,大概就136个人买了票。按片方大约能分到总票房的36%来算,到手可能就一千块出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家伙,一天票房收入一千多元。别说覆盖成本了,怕是给全剧组加个鸡腿都够呛。住宿、交通、设备租赁、后期制作……哪一项不是烧钱?院线电影再低成本,投入也是百万级别起的。

就说杨清文这样的演员,哪怕友情价出演,片酬怎么也得十万起步吧?再加上全国发行得准备上百块硬盘拷贝,每块成本两千左右,光这一项就奔着二十万去了。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发行费、宣传费、器材租赁、剧组吃喝拉撒……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日票房数据一出来,这片基本就等于被宣判死刑了。排片、上座率统统跌穿地心,院线经理又不是做慈善的,怎么可能还给你排片?

绝大多数人认识杨清文,都是通过《亮剑》里那个一口一句“八格牙路”的日本军官。

他本人的经历也特别传奇:原本只是剧组里一个开车的司机,因为自学日语被《亮剑》导演看中,拉来临时顶替一个角色。没想到短短几场戏,让他火了十几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他就成了抗战剧里的“日本军官专业户”。参演超过76部作品,最忙的时候同时轧5个剧组,全演鬼子。

而且必须说,他演鬼子是真的有市场基本盘的。2021年他演的《炮手燃魂》票房498万,和李幼斌合作的《生死阻击》卖了2666万,《血战微山岛》也有738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今年,他参演的《苍狼之绝命行动》票房645万,《热血地雷战》172万,《苍狼之浴血绝杀》547万……这些网络电影投资不高,但几乎都能稳赚不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观众就认他这张“鬼子脸”。好像只要他眯起眼睛、大吼一声“嗨依!”,就能自动触发抗战剧迷的消费开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这一次,他不演鬼子,改演《开货车的小镇青年》了——一部现代悬疑片。结果观众直接不买单。

不是他演技不好。恰恰是因为他以前演鬼子演得太好、太深入人心,导致观众现在完全没法把他和“普通中国人”形象挂钩。一看他出场,脑子里就自动响起日语台词……

这种被角色“锁死”的情况,和六小龄童简直一模一样——演什么都像孙悟空。之前的日本演员矢野浩二也有类似处境,一来华语影视剧,观众第一反应:“咦,鬼子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观众认知的习惯性依赖。我们总容易把演员和某个经典角色牢牢绑定。这种绑定成就了他们,但也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把他们困在特定类型里,很难挣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本永远是逐利且避险的。既然杨清文演鬼子能稳赚几百万,投资方凭什么要冒险帮他转型?就算演员自己想突破,市场数据也会冷冰冰地告诉你:此路不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杨清文近几年演的全是抗战题材——不是他不想变,是市场不让他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货车的小镇青年》扑得这么惨,其实不能全怪市场冷清或演员转型失败。我更好奇的是:明知道拍出来大概率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拍?图啥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实在的,要不杨清文也别执着转型了。你看你演的鬼子多有辨识度!今年初山东临沂搞的那个“跟着团长打县城”实景体验项目,不也特意请你去演鬼子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算没戏拍,这种商业活动的出场费估计也不低。认准一条路踏实走下去,也不失为一种活法。

至于杨清文转型失败、不演鬼子就没人看这件事,你们怎么看?

来源: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