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大导演出手却集体翻车,票房榜上取而代之的全都是申奥、扬子这些新生代,就连大鹏、陈思诚这些中生代都不太行了。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随着气温转凉,暑期档还是过去了。
有人说,这个暑期档可以称为“大导演集体祛魅”的经典战役。
本来有陈可辛、有姜文、有管虎、有曹保平,有高群书。
但大导演出手却集体翻车,票房榜上取而代之的全都是申奥、扬子这些新生代,就连大鹏、陈思诚这些中生代都不太行了。
在接连见证几次大型失败之后,华谊兄弟CEO王中磊甚至对外放话:
“2亿以上的电影不打算拍了。”
把业内大佬都逼成这样了,暑期档到底发生了什么?
下面,得哥就列举2025年暑期档三部堪称“史诗级惨败”的国产大制作,排场越大,扑的越惨。
他们的失败证明了一件事——
观众无脑相信大导演的时代过去了!
要说2025年最丢人的电影,莫过于这部《酱园弄》。
上映之前,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戏里,导演陈可辛带着全体人员亮相戛纳,采访、拍照、走红毯,每一个环节都能引起巨大的舆论海啸。
甚至章子怡在映后采访阶段还贡献了一出好戏——
当面给陈可辛翻白眼,不满陈可辛把自己的戏份删太多了。
戏外,拉踩、撕x、造谣、泼脏水....
粉丝犹如进入了乱斗场,明星们在台上的每一次眼神交锋,都能引起台下的一片腥风血雨,流量屠虐。
最后愣是引得正主不得不下场,平息战争。
章子怡、雷佳音、易烊千玺、赵丽颖、杨幂、大鹏、李现、范伟、章宇、尹昉.....
每一位演员单拎出来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一线大咖,而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心甘情愿在电影中露一面,只是因为他们觉得《酱园弄》是华语电影中最好的一块大饼。
2018年开始制作,历时7年,成本6亿,30多个明星,30多家出品公司,一同制作了这部空前绝后的国产超级大制作。
再加上从不拍烂片的陈可辛,《酱园弄》不可能输!
主演章子怡更是押了大注。
刚刚经历离婚,好几年都没有佳作上映,2021年被称为“电影咖下凡”的《上阳赋》又被喷到体无完肤。
她急需一部高水准的电影来证明自己的地位。
电影中的每一位演员,也都等着《酱园弄》上映后能迅速吃到红利。
结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陈可辛直接来了一坨人生最大的翻车。
或许是成本压力太大,出于商业考量,《酱园弄》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出主意,竟然分成了上下两部,将原本戛纳放映的150分钟完全体, 修修补补成了两部电影接替上映。
而第一部的名字叫《酱园弄:悬案》,起这个名字的人更是卧龙凤雏,完美诠释了“越缺什么越找什么”。
当观众走进影院,带着“悬案”的期待走进电影院后,全都懵了。
在动辄2个小时起步的创作语境中,这部史诗级大制作竟然只有96分钟,座位还没热乎就看完了。
而这96分钟中,说是“悬案”,但基本上除了片名之外,整部电影跟“悬”都不沾边——
电影开头就交代了凶手是谁,所有出场人物都打好了标签按部就班,而比起主角杀人的过程,案件本身,电影更着重的是主角在法庭的翻案。
整部电影的剧情只遵循一个规律,警察威胁→主角认罪→周围人帮助→主角不认罪→警察又威胁....
电影看起来似乎讨论的话题有很多。
日本战败前后的影响、汉奸的身份焦虑、女性主义觉醒等等。
但落实在叙事上,却只剩下了空洞的口号与毫无看点的剧情,章子怡在警察被雷佳音暴打,回忆中又被王传君暴打。
两人对章子怡进行了男子混合双打96分钟之后就草草结束了。
你能明显看出《酱园弄:悬案》作为一部完整电影被切成前半段的突兀感。
这简直是一部大型的预告片,完全放弃了叙事与观众的观感,只求能让30多位明星的露脸能多割一波韭菜。
而事实证明,越想挣钱,就越挣不到钱。
《酱园弄:悬案》于6月21日上映,正值暑期档刚开始,人们还都期盼着它能打响暑期档的第一枪,没想到却是一枚哑炮。
首映日在30多位明星的流量支持下,直接拿到了9005万票房差点破亿,结果一夜之间口碑就崩塌。
不管是路人观众、影视UP主、甚至是主流媒体都几乎是口诛笔伐,大呼失望。
第二天就直接腰斩到5414万,第三天2327万....
最后,这部大导演、大明星、大IP之作,竟然只拿到了3.75亿就草草收场,甚至不如一部低成本爱情片。
本以为是一张大饼,掀开一看,竟然是发馊的烂馒头。
不仅整个市场都震惊了,就连多日后章子怡都为这场浩浩荡荡的失败暗暗叹息,尽力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惨的。
《酱园弄》(下)还在后面等着呢。
上一部扑成这样,下一部还有人看吗?这和自己走上绞刑架差不多了。
陈可辛这次失败,粉丝还能解释说是被资本绑架。
但姜文这里就完蛋了。
姜文,出了名的“霸道”,也是出了名的有性格,他的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风格,为了捍卫自己的作品,姜文也从不会向资本妥协。
而这部《你行你上!》也证明了一件事,姜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你行你上!》的内容呈现简直像是一碗白开水,甚至比《酱园弄》还要寡淡无味。
电影就是走马观花式介绍了朗朗从开始接触钢琴到成名的过程,而故事的节点就是不停地考试。
沈阳第一,北京第一,德国第一,最后到美国又拿第一,最终享誉国际,成为如今的郎朗。
简直可以看作是陪读教育片。
以前姜文的电影是为了一碗醋而包饺子,到后来干脆没有饺子光有醋,到这部电影几乎连醋都没有了。
就剩下了一碗饺子汤——
电影还是拥有着强烈的“姜文式风格”,快到头皮发麻的剪辑,打了鸡血一样的人物,连珠炮式的台词,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托喻符号。
可故事的可看性几乎为0。
当然,姜文在这部电影里还是有不少“私货”,但是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这道题了。
以前姜文电影好看,是因为在“夹带私货”之余,电影的表层故事至少是好看的,是抓人的。
观众用观赏表层故事之余的兴奋惯性来做“阅读理解”,直至精力耗尽,好不痛快。
但到了这部电影,就成了纯做题,姜文甚至连饺子都懒得给观众包,那就没意思了。
7月18日《你上你上!》上映,起初媒体还在观摩这部电影能不能过10亿,而电影上映后同样是口碑瞬间翻车,预测票房从4亿降到2亿,又到1亿。
而最终,这部姜文导演的电影,竟然连1亿都没过,止步在9085万。
这不仅是姜文近年来最差的商业成绩,也是他口碑最差的电影,尽管在信徒的苦苦支撑下维持在6.7分,但也表明没人吃姜文这一套了。
自媒体时代发展也就这几年,而姜文的《让子弹飞》几乎是影视up主奉为圣经般的存在,信徒无数。
直到今天,这部姜文正牌出品的电影,算是让所有人祛魅。
那个姜文已经和时代错位了。
“看懂姜文”这件事,就让未来的孩子们去做吧。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失败后,姜文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话中有话提到,这部电影是妻子周韵坚持让他拍的,甚至在媒体面前说这部电影就是“代韵”电影。
所以姜文在电影序幕中没有加入“姜文作品”四个大字。
这也许是姜文在跟粉丝打暗号——
这不是俺的真实水平,忘了它,静待下一部电影吧!
要说暑期档最惨的电影,非《东极岛》莫属。
前面两部电影还在艺术与商业中挣扎,最后落得个四不像的结局,而这部《东极岛》一开始就奔着“商业大片”的初心去的,拍大片只求挣大钱。
结果,却赔出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商业惨案。
5亿成本,6年筹备,演员提前2个月进行体能训练,剧组整个搬家到东极岛实地取景,还1:1搭建了里斯本丸号,16个水下场景,9000㎡的摄影水棚,自主研发了六轴机械平台....
《东极岛》可以说是对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集中展现。
直到今天,我仍然要说,《东极岛》在制作方面绝对具备好莱坞水准,甚至在好莱坞中都是上乘的。
特效、置景、美术、后期制作都无可挑剔,几乎没有一处“五毛质感”的地方。
可问题就出现在了文本上,而根源就是管虎。
从第一天看完《东极岛》后我就发现大事不妙。
作为第一部把“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改编成商业大片的电影,再加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背景,《东极岛》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历史意义。
结果,管虎在剧本大方向上犯了个大错误,当然这也是他的一贯操作。
真实历史中,东极岛人民看到身陷险境的英军俘虏,义无反顾乘船去救,而动机就是纯粹的善良,不想眼前发生苦难。
古道热肠,急公好义,这是刻在中国人民骨子里的侠义精神。
结果,管虎根本不信这世界上还有人能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做没有回报的善举,他甚至在采访中说到:
“很难理解在枪林弹雨下去救人,又不是你亲戚,又不是你同胞,用简单的善良勇敢解释不通...”
明明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管虎却愣是不相信。
那你为什么拍电影?这不就是对观众的失责吗?
连讲故事的人都不相信,那他能讲好这个故事吗?
而管虎为了说服自己,把原故事中的精神篡改地面目全非,竟然改成了哥哥为了救弟弟捣乱日本人,而东极岛的人民也都是被日本人威胁生命,这才奋起反抗。
他宁愿相信人民是反抗的,是为了捍卫自己利益的,也不愿相信有纯粹的善良存在。
精神被篡改,这直接导致《东极岛》作为改编“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的历史意义崩塌。
而此外,电影中哥哥救弟弟、坏小子拯救全世界等等设计,也都充满着好莱坞商业片的样板戏套路。
制作无可挑剔,剧本却满目疮痍。
最终,《东极岛》的外强中干迎来了史诗级翻车,明明是作为超级商业大片横空出世,上映后票房却一落千丈。
从上映前预测40亿打底,到上映后16亿,而随着口碑崩塌,预测票房竟然呈一天降一亿的恐怖速度骤降。
眼见票房翻车,管虎、梁静夫妇也顾不上脸面了,开始在路演疯狂拉票,解释电影为什么这样改编,结果“中国人放下武器是为了反战”的论调又让电影惹祸上身,惨上加惨。
最后,梁静干脆情绪崩溃,泪洒现场,但无论怎样也拯救不了行将就木的《东极岛》了。
截止到发稿前,这部成本5亿,管虎导演,2位顶流主演,33位明星参演的超级大片,竟然只拿到了3.5亿票房。
这场惨案成为暑期档最后的绝唱,也为所有创作者提了个醒:
想要历史为你挣钱,就要先做好尊重历史。
不只是暑期档,在此之前,冯小刚、徐克、林超贤也都在院线狠狠栽了一个跟头。
这也是王中磊为什么提出“超过2亿电影不想拍”的原因——
因为资本慌了。
以前拍电影,资本有一套公式,有大导演、大明星、大IP就能投入大制作,因为肯定能回本。
还没看到电影,光是明星效应和IP效应就能回本大半,等口碑发酵时,粉丝还会主动维护,这一来二去拉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可喜的。
可现在不同了。
随着新生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聪明,更清醒,也更懂得守护好自己的钱包。
看电影前先看看口碑,即使是自己的偶像,也要斟酌再斟酌。
那个无脑信任消费的时代过去了,当资本泡沫褪去,裸泳的人也该退场了。
——全文完。
来源:得得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