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业不是结束,而是理解的开始”。9月7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首映礼——记录六年级学生真实生活的电影《策划我的毕业礼》正式上映。没有脚本,没有表演,镜头里满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毕业礼策划日常:从围坐在一起热议 “毕业是什么” 的懵懂,到
本报记者 褚清源
“毕业不是结束,而是理解的开始”。9月7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首映礼——记录六年级学生真实生活的电影《策划我的毕业礼》正式上映。没有脚本,没有表演,镜头里满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毕业礼策划日常:从围坐在一起热议 “毕业是什么” 的懵懂,到竞聘项目经理时的紧张雀跃,再到落地主题展馆、排演毕业大戏时的争执与协作…… 每一个画面,都是六年校园生活的缩影。
这场毕业礼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源自学生的真实需求。红岭实验小学招收的首届学生进入六年级第二学期,都渴望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特别的纪念。“他们希望能自主决定如何告别小学,课标中也有将策划校园文化活动、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转化为具体实践任务的要求。”校长臧秀霞说,“这不是简单‘让孩子办一场活动’,而是以毕业为主题开展的项目式学习,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于是,一场由12岁学生自主策划的毕业礼大任务就此展开。毕业礼的策划在满足学生全员参与、快乐体验需求的基础上,也契合了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内在逻辑。语文课需撰写策划书,美术课要设计展览,音乐课需编排节目,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点,通过“毕业礼策划”这一真实任务,被有机整合为系统化的学习框架。
在整个实践中,学生自主策划主题展馆、筹备毕业大戏成为两大核心环节。纪录片中,他们向校领导申请经费与场地、收集六年来各类作品进行策展、合作编写剧本并排演戏剧——这一切背后,是多个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
在主题展馆筹备中,美术学科的“展示设计”知识帮助优化作品呈现方式,数学学科的“比例计算”与“图形测量”用于展柜尺寸测算与平面图绘制,科学知识则解决了LED灯带安全安装等问题。毕业戏剧排练中,语文能力体现于剧本撰写,音乐素养支撑曲目编排,英语应用于人物主题发言,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合作与责任——例如曾有一个小组因“谁当主持人”而发生争执,最终通过自主协商达成“轮流主持”的共识。
这一切都被记录在《策划我的毕业礼》中。该片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见证,更是红岭实验小学多年来课程改革的结果。很多人疑问:十来岁的孩子如何能完成如此复杂的项目?答案就在学校的“课程地图”中。
据了解,该校一至六年级均以“三大关系”(我与自我、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为统领,每学年设置多个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一年级“认识校园”项目融合数学测量与语文写作;三年级“祖国主题展”结合美术绘画与语文导游词撰写;五年级“社区调研”则整合科学分析与道德与法治思考。六年持续锻炼,使学生早已习惯于跨学科思维和真实问题解决。
“这次毕业策划并非从零开始,”六年级班主任侯淑慧举例,“负责布展的学生早在三年级就做过班级小展览,已经懂得作品分类与介绍牌撰写;负责流程的学生在四年级曾组织节日活动,具备初步分工与时间管理能力。”毕业礼策划实际上是六年积累的综合能力在更复杂任务中的“集中展示”。
学校的支持系统也至关重要。每周设置固定的“跨学科课时”,保障学生有充分时间开展小组讨论与方案推进;教师角色从“指挥者”转变为“支持者”,仅协助梳理流程、引导解决矛盾,而不干预决策;学科教师之间开展“协同备课”,例如语文与美术教师共同设计“策划书+展览设计”联合任务,确保知识整合不断层、教学目标不偏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在观影后表示,这部电影真实呈现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实践效果,是“素养导向教育的一次成功落地”。
正如电影海报上所写:“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课程,是让每次成长都有回声。”这场毕业礼没有彩排,却每一幕都是教育真实的呈现。它不仅仅是一部学生电影,更是一幅“未来学校”课程变革的生动画像。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