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因为艾滋病导致死亡的人数是越来越高,很多情况下其实患上艾滋病都是因为一些小事,不过恰恰是这些小事危险性相当高。
现如今因为艾滋病导致死亡的人数是越来越高,很多情况下其实患上艾滋病都是因为一些小事,不过恰恰是这些小事危险性相当高。
医生甚至提醒有6件事的风险极高,情侣约会宁可去看一场无聊的电影也别碰。
上个周末小张参加了一个同学的生日派对,现场气氛很嗨,他也跟着喝了不少酒。
派对结束后,他脑子昏昏沉沉的,就跟一个在派对上刚认识的女生一起走了。
之后发生了什么,他只记得一些零碎的片段,但最关键的一点他完全不确定俩人有没有采取安全措施。
第二天小张在陌生的房间里醒来,头疼得厉害,但心里的恐慌比头疼要严重多了,之后整整两天,他都把自己锁在宿舍里,谁也不理。
在网上不停地搜索关于艾滋病的各种信息,“高危行为”“感染机率”这些词看得他心里发毛。
网上的信息铺天盖地,真真假假,把他吓得不轻,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
最后他实在没办法了,鼓起所有勇气,拨通了他在网上查到的那个24小时热线电话。
电话一通,他几乎是哭着把事情说了一遍,翻来覆去地问“我是不是死定了?我是不是肯定要得病了?”
电话那头的医生听完后,没有一点指责的意思,医生先是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告诉他赶紧去医院。医学上其实有一个“黄金72小时”,还有很大机会可以避免感染。
小张的经历听起来很吓人,但却是现实里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甚至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甚至可能有着我们发现不了的艾滋隐患。
这6件事不能做而在医生眼里,不管是情侣还是陌生人,有这6种事万万不要做。因为这些事风险真的太高了,一旦出事,后悔都来不及。
第一件是不戴安全套发生性关系。
这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中国这几年的新感染者里,超过70%都是因为这个。
尤其是一些特定的性行为,比如男性之间的无保护行为,风险就更高了,数据显示,在男男性行为人群里,差不多每100个人里就有8个是感染者。
第二件是和别人共用一套针管吸毒。
这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会留在用过的针管里,下一个人再用,就等于直接把病毒打进了自己身体里。
第三件是去不卫生的地方纹身,打耳洞。
如果那些针和器械消毒不干净,上面可能残留着别人的血液,这就成了传播病毒的工具。
第四件是吃新型毒品。
现在有很多毒品会伪装成“奶茶”“糖果”的样子,人吃了以后脑子会不清醒,很容易在冲动之下做出没有保护的危险行为。
第五件是在不清楚对方身体状况时有体液接触。
如果不了解对方的健康情况,就和发生没有保护的性行为或者有血液接触,这里面的风险非常大。
第六件是注射来路不明的输血或血液制品。
虽然现在正规大医院的血液管理非常严格,这种事情基本不会发生。
但还是要警惕那些非法的血液买卖,或者在不规范的小诊所里输血。
一旦输入了带有病毒的血液,病毒就直接进入了身体,感染的概率高达90%以上,几乎可以说是100%中招。
感染数据还在上升这几件事大家最好牢牢谨记,很多人可能都觉得,自己是个十分注意安全的人,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事。
但是实际上从感染数据来看,青年学生和老年人这两个群体的感染人数都在明显变多。
15到24岁的学生群体,每年新发现的艾滋病病例大概在3000例上下。
这个年纪的年轻人,精力旺盛,但往往因为缺少足够的性健康知识,保护自己的意识不强,最后感染上这种病毒。
再说老年人那边,这个群体感染人数增加得更快,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男性感染者,报告的数量已经一下子涨到了超过2万4000多例。
这些数字看着确实让人心里沉甸甸的,但知道了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解决它。
不管是发生了高危行为,还是担心自己有风险,都有科学的方法来预防或者是治疗。
万一真的发生了高危行为,也千万别觉得自己就没救了,现代医学和国家法律,都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上面提到的“黄金72小时”,这是一种叫“暴露后预防”的紧急措施。
按时吃药,连续吃28天,就能把感染的风险大大降低,另外主动去做个检测也非常重要。
各地的疾控中心都有免费并且保护隐私的咨询检测服务,现在网上也能买到正规的尿液自检试剂。
对于那些经常有高危行为的人,建议每年至少查两次,早点知道自己的情况,才能早点治疗。
还有就是法律上的的保护,国家法律写得很清楚,艾滋病感染者的合法权利,比如结婚,工作,看病,上学,都是受保护的,谁也不能歧视。
当然有权利也有责任,法律也规定,感染者必须把自己的情况告诉自己的伴侣,并且在发生性关系时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如果明知道自己有病,还故意传染给别人,那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眼下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艾滋病是个大问题,但是害怕和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真的做到事前预防,事后补救才是正确思路。
尤其是上面说到的6件事,日常一定不要做,不然到时候一旦感染,后悔都来不及。
信源
扬子晚报 2022-12-01 防“艾”这些事你要知道
中国青年网2020-12-01全球3800万人感染艾滋病,这些群体是高危!
来源:康复科医师安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