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记忆根脉,铸强国精气神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0:27 2

摘要:为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屈辱与峥嵘并存的岁月,常德市武陵区、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倾力制作推出的七集微纪录片《永不尘封的档案》,近期,在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午间新闻》《首发》等多个平台播出,引发受众激烈共情共鸣。

梁好 曾高飞

为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屈辱与峥嵘并存的岁月,常德市武陵区、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倾力制作推出的七集微纪录片《永不尘封的档案》,近期,在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午间新闻》《首发》等多个平台播出,引发受众激烈共情共鸣。

纪录片以独家珍贵档案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将常德大轰炸、常德细菌战、常德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为观众重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这种以档案为轴的叙事方式,不仅赋予了纪录片极高的可信度,更让历史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每一页档案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通过这些尘封的档案,受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触摸到那些在战争中挣扎、抗争的灵魂。

《永不尘封的档案》的内涵是丰富感人的。这里有侵华日军的残忍与冷酷。比如,第一集《常德大轰炸》中,火热之中”的叙述,让侵华日军的罪行无需过多渲染,便已令人窒息;第二集《无声的幽灵》更将这种残忍推向极致,日军731部队投下的带菌杂物,化作“吃人”的鼠疫幽灵,影像中“家家出葬、户户抬丧”的场景,把细菌战的隐秘罪恶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看清战争背后更卑劣的人性之恶。

但这部纪录片的重量不只在于控诉,还在于记录常德人民在绝境中的抗争与坚守——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比如,第五、六集《血战城郊》《喋血城垣》,中国守军的勇毅让人热泪盈眶:8529名中国军人面对数倍于己的侵华日军,在涂家湖鏖战八天不退,死伤过半后仍依托常德城垣死战,医护兵、炊事兵拿起扁担、长矛、梭镖与日军进行血拼和肉搏,以身殉国的忠勇永远留在了影像记忆里,更让人热血奔涌。

《永不尘封的档案》的意义更在于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在和平年代,人们容易遗忘战争的伤痛,但这部纪录片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换来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部纪录片是一部爱国主义教材。当年轻观众看到医护兵用扁担拼杀的档案记载,会明白“英雄”不是课本中的文字,而是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更加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从纪录片的制作角度来看,主创团队运用真实的档案资料、历史影像和战争遗址实地拍摄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强烈的历史氛围感。面对常德抗战这段满是血泪的历史,创作者对战争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时隔这么多年后,并非煽情控诉,而是理性清醒,客观呈现,情感节制。比如讲述日军大轰炸的残酷,没有堆砌血腥画面,只是通过幸存者“炸弹落处,母亲把我压在身下,再抬头时,防空洞避难人全军覆没”的平静口述。即便在描述常德保卫战最激烈的交战场景时,纪录片的叙述仍保持克制与冷静。这种克制式叙述符合纪录片纪实美学的客观原则。然而纪录片的立意是高远的,它借档案和影像,与历史亡灵的对话,也是对他们的尊重、“招魂”,更是对后人的告慰和警策。

严格说,如果按照纪录片的真实原则来衡量,《永不尘封的档案》对“常德抗战”系列事件的“记录性”是不足的。毕竟常德大轰炸、常德细菌战、常德保卫战等事件已过去80余年,战火早已销毁部分现场痕迹,完整亲历者更是寥寥无几,完全纪实几乎无可能。但是大量泛黄的战地报告、伤亡统计册、兵力损失表,再加上幸存者以及家属访谈与历史场景的补拍,使得这部纪录片自带厚重的文献质感。

但历史从不是孤立存在的非实物“非遗”式遗存,而是作为记忆留存在人们的心里面,文化传播的介质如书籍方志里的文字记载、影像作品中的画面定格,物质遗留的斑驳痕迹或精神层面的永恒传承,都是记忆的具象化表达。无论是大历史还是小人物的小历史,无论是辉煌灿烂抑或痛苦不堪,完整的记忆均构成为我们最真实、最完整的人的存在、文明的存在——这恰是微纪录片《永不尘封的档案》的创作内核。

《永不尘封的档案》对真相的虔诚“显影”,让80年前常德的血与火、痛与韧走出尘封,既是对无数无名英烈的祭奠,也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在仍有杂音试图模糊历史、淡化苦难的当下,这份“可触摸的记忆”在提醒我们: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