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使命》总导演葛云飞:让历史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08:29 2

摘要:“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

图为《共同的使命》剧照。片方供图

“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宣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追求。

9月5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在全媒体平台推出系列纪录片《共同的使命》。纪录片以CGTN主持人、“艾美奖”得主迈克·沃尔特的视角为基础,通过《打捞沉没的历史》《守护文明之光》《为了共同的未来》3集内容,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在历史与当下的贯通中,道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

二战题材纪录片浩如烟海,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到新的角度,挖掘新的价值,做到有效传播?这是我们在策划时面临的难题。

首先是突破历史、地域与思想的壁垒。作为一部“全球视野、中国立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我们以西方媒体人的观察视角,重新“发现”和“呈现”东方主战场。迈克·沃尔特出生于美国“婴儿潮”时期、成长于战后,首次接触中国抗日战争历史题材。他怀揣自己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困惑,走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云南中国远征军墓地等诸多历史现场。

在叙事结构上将历史与现实贯通。纪录片在多国取景拍摄,采用“海外三国开篇”的设计:首集从亚利桑那纪念馆开场,继而转入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海外首映,呈现战争叙事和视角的差异;第二集从日本东京的紫金草合唱团彩排,到和平人士大门高子,再到华裔作家张纯如,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第三集则由伦敦大轰炸的惨烈记忆,勾连起重庆大轰炸的悲壮篇章,进而展现中国从苦难到崛起的澎湃历程。以国际社会熟知的历史、地点和人物开场,再逐步延伸至中国战场的壮阔叙事,形成“熟悉场景—陌生历史—深度共鸣”的递进,展现抗战精神在当今中国的延续。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方德万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英国、美国虽然参与了二战,但从未被轴心集团占领,因此难以与中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人民产生真正的共情,情感体验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二战叙事的差异。讲述重庆大轰炸时,我们就将这一故事与方德万的亲身经历相勾连。方德万年幼时在荷兰生活,他的母亲从不允许他剩饭,原因在于荷兰在二战期间曾经历严重的物资不足。他以儿时的亲身经历为引子,将欧洲战时的饥荒记忆与中国抗战时期的困境进行了生动对照。通过个体命运的共通性,让观众感知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共同创伤。

纪录片还讲述了许多中国人传承抗战记忆、创造更好未来的当代故事。继承“国宝南迁”精神的文物工作者,通过“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守护文明;人工智能开发者,通过代码开源让全世界都共享人工智能最新成果……继承着伟大抗战精神、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人,正在各个领域开拓人类进步的前沿。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希望通过《共同的使命》,让世界看到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绝贡献,了解抗日战争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深刻影响,最终真正理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历史叙事的最高境界,不是说服,而是共情。把“中国故事”放在“人类命运”的维度讲述,实现跨文化的有效传播,历史将真正成为照亮人类共同命运的火炬。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