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电影不是关于死亡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细腻展现一个普通墨西哥家庭在日常的忙碌、混乱、幽默甚至魔幻荒诞中,共同面对亲人即将离世的巨大悲痛。
童真丈量生死——《图腾》
今天聊聊墨西哥 / 丹麦 / 法国电影《图腾》。
片名Tótem(2023),别名女孩的成长图腾(港) / 最后一次的生日派对(台)。
这部电影不是关于死亡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细腻展现一个普通墨西哥家庭在日常的忙碌、混乱、幽默甚至魔幻荒诞中,共同面对亲人即将离世的巨大悲痛。
影片以七岁小女孩索尔视角讲述她人生重要一天的经历,家人们为癌症晚期的父亲托纳精心准备生日派对,小索尔也逐渐感知到生命逝去,开始学着面对沉重真相。
影片从小女孩索尔和母亲露西亚在去祖父家开始,她们为父亲托纳的生日派对做准备。在过桥许愿时,索尔脱口而出“希望爸爸不要死。”
故事主要发生在索尔祖父拥挤喧闹的大房子里。亲戚们热火朝天地筹备盛大的生日派对,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除了生日庆祝,这也是对托纳最后的告别。
病重的托纳大部分时间虚弱地躺在二楼卧室,由护士克鲁兹照料,能否出席派对仍是未知。
索尔渴望见到父亲,却被大人以“需要休息”为由暂时阻挡。索尔在家中游荡,观察小动物、偷听大人用讨论父亲病情,用手机问“世界何时终结”,懵懂地拼凑着残酷的现实。
托纳挣扎着出席庆祝,在吹生日蛋糕蜡烛时拒绝许愿。这对索尔产生冲击,她理解了父亲已接受命运。
派对结束,索尔不再吵闹,只是静静凝视火烛,表现出超越年龄的理解和无声的告别。至此,索尔的世界永远改变了。
影片放弃宽银幕,采用接近正方形的4:3画幅。这是想通过画幅来模拟孩子视角的沉浸感,模拟了孩童有限的视野范围,制造一种窥视感和亲密感。
画面信息被压缩,观众的注意力被迫集中在核心人物和细节上,就像索尔只能聚焦于眼前的混乱、大人的局部表情或一只爬行的蜗牛。这样天然带有一种老照片般的私密感,契合家庭记忆的主题,也强化了空间的局促感,伴随着死亡气息在这拥挤的家中无处可逃。
影片大量使用手持摄影,同样也是模拟孩子颠簸不安分的视角。
镜头穿梭在房间、走廊、人群之中,带来一种即兴捕捉的真实感,模拟了家庭聚会的动态混乱和索尔好奇、不安的游走状态。
导演阿维莱斯极度依赖特写镜头,尤其是对人物的面部。目的不是为了煽情,而是将情感风暴内化。
我们可以在索尔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里,看到好奇、困惑、恐惧、隐忍到最终顿悟的复杂层次。
托纳病容的特写,无需台词便诉说着痛苦与尊严的挣扎。
护士克鲁兹平静凝视,传递着无言的理解与力量。
努里亚在厨房崩溃边缘的细微表情,胜过千言万语。
这些特写是影片情感的锚点,迫使观众直面人物最私密的内心瞬间。
除了人,特写还用于环境细节。油画上爬行的蜗牛、盆景树扭曲的枝干、燃烧的面包卷的烟雾、糖霜在蛋糕上裂开的纹路、金鱼在袋中游弋、蜗牛在画框上留下的湿痕……这些其实都是索尔观察世界的延伸,是生命的微观图腾,暗示着脆弱、坚韧、时间的流逝以及自然循环的冷酷与诗意。
影片光线也依赖自然光或符合场景逻辑的环境光源,比如室内的灯泡、派对彩灯。
这赋予了影像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质地。光线随着时间在房间内变化,塑造空间,也渲染情绪。白天的光线可能明亮但带着躁动,傍晚的暖光笼罩着派对的虚假欢愉与潜在悲伤,托纳房间的幽暗则象征着隔离与衰败。
影片高潮是索尔凝视烛火的长镜头,摇曳的烛光是唯一光源,戏剧性地雕刻着索尔的脸庞,在她眼眸中跳动。这束微光珍贵又脆弱,象征着她对父亲生命的感知与即将到来的黑暗。光线在此刻成为情感本身,完成了索尔从童真到认知的“启蒙仪式”。可以说最后一个镜头是全片的精华。
影片通过孩子的眼睛,将生命、死亡与成长之间的微妙关系娓娓道来。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和对细节的捕捉,将一个看似简单的家庭聚会,转化为对生死哲理的思考。
从索尔的成长视角出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无力,更是她在亲人的病痛与离世面前的渐渐觉醒。电影以极为平实却深具震撼力的方式呈现了生活中最难言的悲伤,最终留下了一个答案,那就是面对死亡我们所有人终将有所觉悟,只有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才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爱。
孩童之眼丈量生死,
烛光泪影尘世图腾。
来源:妙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