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映国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08:00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上旬,什刹海畔一场抗战主题讲座现场,几本旧画报引起围观。翻开泛黄的页面,日军占领城关、坦克开进城门……一张张旧照,定格了耻辱而心痛的瞬间。

本报记者 陈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上旬,什刹海畔一场抗战主题讲座现场,几本旧画报引起围观。翻开泛黄的页面,日军占领城关、坦克开进城门……一张张旧照,定格了耻辱而心痛的瞬间。

画报旁陈列着两组对比照片:两张老照片摄于1937年居庸关长城附近,一张是日寇持枪站在长城上嚣张炫耀,另一张是我方战士在蜿蜒长城上行军;两张新照片则是近期拍摄的,取景角度几乎完全与老照片一致。拍摄者叫阮明昊,是位听障人士。

通过精准复原历史影像的取景地点与角度,阮明昊以实证方法揭示了一段不容篡改的历史:画报中的侵略行为,确实发生在我国长城之上,发生在我们先辈守卫过的土地上。

在无声的世界里,阮明昊用自己的方式“对话”长城上的抗战历史。

阮明昊

这是阮明昊收藏的部分与长城抗战有关的旧画报,老照片真实记录了侵华日军罪行。受访者供图

铁证 不容否认的侵略

人群中,身材微胖的阮明昊一身休闲打扮,充满了松弛感。不会手语的记者,却有些紧张——如何与他“对话”?没想到,阮明昊掏出手机,熟练地打开社交软件,笑着示意记者添加好友。

复拍老照片,源于阮明昊一个质朴而坚定的信念:用影像实证,守护历史真相。

近年来,他自费收集了大量与长城抗战相关的老照片,其中多数刊载于抗战时期日本发行的《支那事变画报》等出版物。本是侵华日寇为炫耀武力、宣传所谓“战功”而拍摄的老照片,如今已成为他们罪行的自供状,是揭露其罪行的铁证。

阮明昊“按图索骥”,实地走访古北口、八达岭、居庸关、南口等曾发生激战的长城段,一图一地比对,寻找当年的拍摄机位。通过“同一地点、同一角度”的复拍,他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阮明昊用手机敲出这句话:“我并不孤独,我很乐意。”在他看来,这些复拍影像具有双重价值:既是对日军侵华行为的直接证实,也为长城建筑保护和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地理依据,“还有很多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比我坚持得更久。”

缘起 只能用长城情结来解释

讲座现场,还有一本长城小站志愿者张保田的照片集《追寻远去的长城》,翻开序言,是张保田的自问自答:“寻找一幅老照片上的长城……何以执着不悔?只能用长城情结来解释。”阮明昊用手敲了敲“长城情结”四个字,伸出大拇指。

长城小站是聚焦长城研究、长城保护的民间组织,汇集了一大批热爱长城的志愿者。阮明昊与这些志愿者的缘分,要从河北涞源长城小站——乌字号保护站讲起。

乌字号保护站并不大,却单独拿出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屋子,展示与长城相关的抗战老照片。9年前的那个夏天,阮明昊走进小屋,凝望着红色摄影师沙飞的著名新闻摄影作品《战斗在古长城》组图,久久不愿离开。

老照片上,战士们的身影与四周的群山和远处雄伟、蜿蜒的古长城融为一体……一张张老照片,告诉全世界,在国土大片沦丧、民族危亡之际,中国仍有将士转战长城内外,顽强地守卫着阵地、坚持着抗战。乌字号保护站负责人李勇,当时也和阮明昊加了好友,面对面,耐心地打字,细致讲解每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活跃 “胖昊”一出去就是好几天

回京后,阮明昊的“长城情结”被“点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之后几年,他通过互联网学习了大量抗战知识,还结识了张保田、严欣强等一批长期研究抗战历史的长城小站志愿者。

“没有长城小站和乌字号的话,这些历史,我可能到今天也不会知道。”从讲座现场走出,站在什刹海畔,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阮明昊给记者发来这句话。

今年36岁的阮明昊是北京人,家住钟鼓楼旁的胡同里。因为与其他人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他习惯了独来独往。一位邻居告诉记者,过去几年,阮明昊好像特别忙碌,“看见我们,就双手握拳,上拳打下拳(手语中去工作的意思)。一出去就是好几天。”

在张保田、严欣强等志愿者的帮助下,此前对长城知之甚少的阮明昊渐渐明白,除了台儿庄大捷、淞沪会战,长城上也曾在抗战时期发生过很多激烈战斗。在长城小站论坛上,阮明昊渐渐活跃起来,网名叫“胖昊”。这几年,他外出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到长城实地学习张保田、严欣强的复拍技术。

追寻 有股近乎疯狂的执着劲

复拍工作远非照方抓药那么简单。

2023年冬天,阮明昊得到一张老照片,画面上有4名日军,每人扛着2枚炮弹向长城走去。通过与志愿者们研究画报信息,基本确定老照片由日军摄影师拍摄于1933年,地点在密云蟠龙山长城附近。阮明昊利用电子地图确定了大致坐标,在长城保护员的带领下走上长城。

然而,要抵达老照片的拍摄地,必须穿过一片茂密的酸枣林。“酸枣的刺很锋利,冲锋衣都能给扎破。”同行的长城小站志愿者李献回忆。他评价阮明昊“有一股近乎疯狂的执着劲”,每次到现场,都一定要拍出同角度画面,无论多辛苦、克服多大困难。

当记者问阮明昊这次复拍有没有受伤时,他指了指自己的胳膊——酸枣刺造成的伤口虽然已经愈合,但疤痕依然清晰。“衣服、裤子都坏了。上午拍了一遍,光线不好,下午又去了一次。”他写道。

最终成功复拍的新照片上,山形、长城的位置都与老照片高度吻合,实现了“一比一还原”。这种地理特征的高度一致性,正是历史实证最为有力的语言。

价值 从历史实证到文化传承

随着抗战影像史料日益受到关注,《支那事变画报》等出版物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但阮明昊觉得,这是好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些正在消失的历史罪证”。

这些复拍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实证。正如李献所说:“阮明昊和其他志愿者复拍的这些照片,不仅可以佐证老照片是真实的罪证,更可以为今后的长城保护工作提供原始依据。”

拍摄于抗战时期的长城老照片,忠实记录了长城的历史风貌。在同一位置进行复拍是反映长城变化情况最直观的方式。对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长城来说,老照片甚至是“孤本”。不对老照片进行考证分析,很多长城段可能会失去存在过的证据。

与此同时,这些影像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新老对比,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理解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抗外侮的精神丰碑。

呼吁 让历史寻访“前赴后继”

如今,阮明昊收藏的老照片堆起来已有一米多高。但他更希望的,是这项实证工作能够“前赴后继”。

对长城老照片的考证复杂且专业,既要查阅大量文献史料进行溯源,又要借由地理学、天文学等知识的辅助获取准确定位。“当然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进来。”阮明昊写道,希望对长城抗战历史老照片的研究和寻访能够持续下去。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影像资料显得更加珍贵。复拍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为未来保存记忆。每一组成功复拍的对比照片,都是对历史真相的再次确认,也是对和平的珍视与守护。

新闻内存

长城上的抗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日军侵占东三省后,向关内不断进犯,准备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1933年,中国军队在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一线的长城上奋起反击,打响了“长城抗战”,虽然自身伤亡惨重,但阻止并延缓了日本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寇占领北平、天津后,准备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扩大侵略。1937年,在昌平南口到延庆八达岭长城一线,中国军队与日寇血战,打响南口战役。南口战役是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双方第一次大规模正面冲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