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 年的延安,黄土高原的风带着尘土掠过沟壑,窑洞里的油灯虽不耀眼,却照亮了一群人直面困境的决心。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毛主席曾走进一部纪录片的镜头,用毛笔写下八个字,这八个字后来成为刻进中国人精神里的信念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部
1942 年的延安,黄土高原的风带着尘土掠过沟壑,窑洞里的油灯虽不耀眼,却照亮了一群人直面困境的决心。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毛主席曾走进一部纪录片的镜头,用毛笔写下八个字,这八个字后来成为刻进中国人精神里的信念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部名为《南泥湾》的纪录片,不仅记录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生产自救运动,更定格了老一辈革命家扎根大地、自力更生的动人身影。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红军历经长征抵达延安,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建起了红色根据地。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推进,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全力投身抗日战场,守护民族危亡。然而,1941 年皖南事变后,延安遭遇了严密的经济封锁,粮食、布匹、药品等生活和军用物资被层层阻断,生存压力骤然袭来。
彼时的延安,早已不是最初的小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等院校吸引了四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加上驻军和机关工作人员,总人数几乎与当地居民持平。可陕北地区常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仅靠原有农田,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多人的生计。“难道要被封锁困住?” 面对难题,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们作出了坚定抉择:学习古人 “兵农合一” 的智慧,号召所有人 “一手拿枪保家国,一手拿锄搞生产”,在延安周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 “大生产运动”。
这场运动中,王震将军带领的三五九旅成为了标杆。他们主动请缨,开赴延安东南的 “烂泥湾”—— 那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沼泽,荆棘遍地、野兽出没,当地百姓都说 “谁去谁难捱”。但战士们凭着一股 “不服输” 的劲,用锄头挖沼泽、用镰刀劈荆棘、用双手修水渠,硬生生把 “烂泥湾” 改造成了亩产百斤粮食的良田。田埂上种满蔬菜,山坡上养起牛羊,还建起了纺织厂、造纸厂,昔日的不毛之地,渐渐变成了 “稻谷香、牛羊壮” 的 “塞上江南”。
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延安电影团” 的工作人员深受鼓舞:“要把三五九旅改造南泥湾的故事拍下来,让全国看到延安人不靠外援、自己救自己的劲头!” 可这个想法刚提出,就遇上了一连串 “不可能” 的难题。
延安电影团成立于 1938 年,最初只有 10 个人,其中 7 人此前从未接触过电影拍摄,连摄影机的基本操作都要从头学起。但最棘手的不是人手,而是 “没有电影底片”。当时拍电影,需要先把影像记录在黑色 “负片” 上,再冲洗成可放映的 “正片”,没有底片,就像画家没了画布。大家翻遍延安,也找不到一卷可用的电影底片,难道要就此放弃?
导演吴印咸和摄影师徐肖冰想出了一个 “土办法”:把用来放映的柯达 16mm “正片” 反过来当 “底片” 用!正片与负片的明暗关系完全相反,他们就反复试验拍摄技巧,调整光线角度、控制曝光时长,靠着一次次摸索,硬是攻克了 “无片可用” 的难关。拍摄时没有专业灯光,就借着自然光取景;冲洗影片没有设备,就到延河边挑水,用大缸当 “冲洗池”,靠双手轻轻搅动水流完成显影、定影。
这部纪录片最终被分成六段,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生活画卷:第一段里,战士们在荆棘中开辟道路,露宿荒野,用锄头一镐一镐刨开荒地;第二、三段,农副业、养殖业慢慢兴起,土坯房连成排,简易公路通到田间,纺织机的轰鸣声中,粗糙的棉线变成了能穿的粗布;第五段,秋天的南泥湾一片金黄,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秸秆,战士们笑着把粮食扛回窑洞;最后一段,吃饱穿暖的战士们坐在窑洞前学文化,操场上练兵的口号响彻山谷 —— 每个镜头里,都藏着 “苦中作乐、不等不靠” 的韧劲。
电影快拍完时,吴印咸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要是能让毛主席出镜,给这部电影添上‘点睛之笔’就好了!”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毛主席,说明来意,没想到毛主席爽快地答应了:“好啊,让大家看看延安人是怎么过日子、怎么扛困难的。”
出镜该拍些什么呢?讲话?此前的会议上,毛主席已经多次讲过生产自救的道理;表演?又显得不够自然。吴印咸灵机一动:“主席,您给写几个字吧,就当是为‘南泥湾精神’题个词!” 毛主席笑着点头,决定写下 1939 年 “延安生产动员大会” 上提出的口号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拍摄当天,大家把毛主席的书桌从窑洞里搬到屋外(窑洞光线较暗,拍不清字迹),却又遇上了新问题:没有写书法用的宣纸。当时延安物资紧张,宣纸更是稀缺品,最后只能找来两张印刷书籍用的白色凸版纸。这种纸吸墨性不错,就是宽度不够,毛主席便把八个字拆开,先在一张纸上写下 “自己动手”,又在另一张纸上写下 “丰衣足食”,还在落款处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镜头里,毛主席握着毛笔,神情从容而坚定,笔尖在纸上划过,墨痕慢慢晕开。这短短几分钟的镜头,成了纪录片的 “灵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八个字,不仅道尽了南泥湾变化的秘诀,更像一面旗帜,告诉所有人:面对困境,坐等换不来希望,唯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闯出一条生路。
1943 年 1 月,《南泥湾》在各抗日根据地公映,立刻引发了强烈反响。影片送到重庆放映时,《新华日报》专门进行了报道,不少观众看完后感慨:“原来延安人在这么难的条件下,还能把日子过出劲儿来!” 周总理看完电影后,特意到后台看望电影团的工作人员,夸赞他们用 “土办法” 拍出有声电影的智慧,还饶有兴致地询问了配音的过程,为大家的创造力点赞。
那两张写着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凸版纸,被吴印咸小心珍藏了 16 年。1959 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两幅珍贵的书法作品捐献出来,让更多人能透过这八个字,读懂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后来,《南泥湾》的旋律传遍大江南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也成了家喻户晓的 “生活信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长教育孩子要勤劳,会念叨这八个字;邻里之间互相鼓励,也常用它传递 “不等不靠” 的态度。即便到了今天,老一辈人依然会用这句话叮嘱后辈 “别偷懒、多动手”,年轻人或许未必都知道它来自 1942 年的一部纪录片,却早已在耳濡目染中,把它当成了 “勤劳实干” 的代名词。
从延安的荒坡到银幕的光影,从毛主席笔下的题字到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早已超越了一句口号。它藏着中国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藏着 “靠自己” 的踏实与底气,更藏着一种永恒的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脚踏实地、主动作为,总能把日子过出希望,把道路走得坚定。这,就是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力量,也是那段岁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