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毛主席在一部电影中亲自出镜,还写下了非常经典的八个字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6:50 2

摘要: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他生前留下的活动影像,受时代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很少。谁能想象到,在抗日战争进行中的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根据地曾经“拍过电影”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他生前留下的活动影像,受时代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很少。谁能想象到,在抗日战争进行中的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根据地曾经“拍过电影”呢。

当时毛主席是应“延安电影团”导演吴印咸的邀请,在这部长达一个小时的“有声纪录片”里出镜展示了自己的书法,并写下了著名的八字口号,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部电影就是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成果的纪录片《南泥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红军完成北上壮举之后抵达延安,在这里建立起新的红色大本营。

随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为了一致抗日,红军主力部队接受国民党的改编,变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

然而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加重了对延安的经济封锁。这个时候,延安已经驻扎着大量的军队和从全国各地投奔而来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曾是一个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水土流失的地带。因为不利农业生产,人民流离失所,西边匪患四起。

共产党到了延安后,解决了匪患,又给农民们分了田地,当时要靠农民种植养活人数相对较少的办事机构和学生是不成问题。

但是后来延安办起了抗大,随着宣传的扩大,投奔而来的学生人数已经突破了四万人,和当地居民的比例达到了1:1,这时候还指望依靠原有的农田来养活大家就不现实了。

针对这个困境,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决定在延边一带展开“生产自救”,学习古人带兵的方式,让战士们在不打仗的时候,主动参与到田间劳动中。

一场“大生产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参与的人除了八路军战士,军队的上级干部和包括毛主席、周总理在内的党政机关最高领导人都加入了进来。

这场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王震将军带领的三五九旅。他们主动把部队拉到边区无人地带,把当地著名的“烂泥湾”,治理成了后来的号称“塞上江南”的“南泥湾”。

一九四二年,延安电影团的工作人员决定响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号召,把三五九旅治理“南泥湾”的事情拍成一部一个小时的纪录电影。

这个“延安电影团”成立于一九三八年,原来是八路军总政治部下属机构,成立的目的是进行有效的革命宣传。

说是一个“电影团”,其实最初一共就只有十个人,而这十个人之中又有七个人,是完全不懂电影制作的。

不过比起专业人员的匮乏,延安电影团当时想拍一部纪录片,遇到的最大难题其实是没有“电影底片”。

原来从前拍电影和拍照片类似,都是先用设备把影像录入到一段“底片”上面,再用暗房冲洗技术把影像打印到“正片”上。

电影的“底片”和照片“底片”差不多一样,都是黑色的“负片”,上面的画面明暗关系与真实情况是“相反”的,最后要打印还原到“正片”上。拍电影没有“底片”,就等于作画找不到画纸。

最后导演吴印咸和徐肖冰想了一个办法,直接把柯达16mm的“正片”拿来当“底片”,通过对人物成像技术的钻研,利用精湛的摄像技术克服了种种困难,才完成了这部作品。

拍完之后,冲洗影片也没有设备,大家就靠人工去挑延河里边儿的水来解决了问题。说完了《南泥湾》拍摄时遇到的技术困难,下面再说一说这部电影大致的内容。

纪录片虽然是反映真实事件的新闻片,但是也是需要“故事叙事”的,所以这部电影一共分成了六段来拍摄。

第一段讲述八路军战士在南泥湾的艰苦生活,他们在荆棘中前行,餐风宿露,辛苦地开垦荒山野地,撒下种子。

第二、三、四段,分别讲述了八路军是如何开发农副业与养殖业,如何在当地兴建房屋,改善交通,以及发展手工业、纺织业,盖起厂房,活跃当地经济的。

第五段,讲述秋天南泥湾进入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第六段讲述南泥湾有了新气象,战士们丰衣足食,他们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勤奋练兵,为接下来抗击侵略者的活动做准备。

电影拍完之后,吴印咸又想到,这部宣传片最好由毛主席亲自出镜,于是他找到毛主席谈了自己的看法,毛主席欣然同意。但是让他出镜,是直接发表一段讲话好,还是要做一段表演呢?

如果是谈话,之前召开的各种会议上他已经谈得够多了,于是吴印咸提出让毛主席写几个字,就像是过去人们在一幢建筑上题词纪念那样。

这样显得比较自然,又正好可以展示一下毛主席的书法。于是,毛主席决定把他在一九三九年“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的八字口号写下来。

当时因为窑洞里面光线太暗,节目组专门把主席的书桌搬出洞外拍摄。临到要动笔时,才发现没有合适的纸张。

原来,书法作品是用毛笔蘸满墨水写成的,因此对纸张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写毛笔字最好采用宣纸,但是当时的延安并没有这个条件,于是节目组给主席找了两张白色的凸版纸。

这种纸是专门用来印刷书籍的纸张,吸墨性比较好,只是宽度不够,所以毛主席最后把八个字拆开,先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自己动手”,又在另一张纸上写下了“丰食足食”。

最后,毛主席在两幅书法作品下面分别加了姓名落款。后来这八个大字组成的口号,在全中国范围内无人不知。

有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朋友,假如在家中表现得“好吃懒做”时,家长必定会把它抬出来教训人。

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一个人遇到别人央求自己帮忙而不想动手时,人们通常也会拿这句语录出来当“挡箭牌”。

《南泥湾》电影1943年1月正式在各个边区上映,因为反映了延安的生产、练兵情况,又有毛主席本人亲自出镜,所以影响力极大。电影被送到重庆放映时,《新华日报》专门进行过报道。

周总理看过电影后非常高兴,还专门等散场以后,去后台想去看一看大家是怎么给它配音的。随后,他又赞扬了电影团队用土法炮制“有声电影”的聪明才智。

话再说回毛主席题写在那两张白色的凸版纸上写八个大字,拍完电影之后,两张书法作品就被吴吴印咸导演私人珍藏起来了。

直到一九五九年,国家要建一个革命军事博物馆,吴印咸导演才割爱,把这两张书法作品送进了馆里收藏。

提起在电影里的毛主席,年纪相对较大的一部分人,可能会直接联想到他生前的一些真实影像记录,比如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上,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的录像。

但是现在的人多半不知道,毛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亲自在一部电影里面“出镜”。王震手下的三五九旅当年建设“南泥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当时的边区是一个“生产自救”的模范典型。

而毛主席正是这场生产自救最早的发起人,所以他把自己在几年前为延安边区生产自救提出的口号,通过书法艺术向银屏前的观众展示出来。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字,恰好向观众点明了《南泥湾》这部新闻电影的拍摄主题,为影片落下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记得《南泥湾》的故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还一直被编成歌曲传唱,不过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最近一、二十年就比较少听到这首歌了。

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八个字,本来出自毛主席语录。过去一度还被印到茶缸之上,当成人们的座右铭。直到如今还是会被老一辈的人们拿出来,调侃动手能力差,性格懒散的后辈。

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听到老人嘴里挂着这一句话,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地,就把它当成了一句民间谚语记下来。现在人们生活会话当中也经常提到它,只是并非每个年轻人都知道它的来历。

来源:暮城烟雨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