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就非撕不可吗…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8:31 3

摘要:对于辛芷蕾获得影后一事,这几天互联网沸沸扬扬,甚至围绕着她的获奖开始了一场对其他女演员的审判。

编辑:红豆泥

真争气啊蕾子!

主打一个姐想要、姐得到

被各大杂志排队抢着拍封面,

不久前许下想VOGUE单封的心愿也迅速实现,

代言的雅诗兰黛更是两天内为她铺满地广,

史上第三位华人威尼斯影后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 前两位分别是在1992年凭《秋菊打官司》成为首位威尼斯华人影后的巩俐、2011年凭《桃姐》封后的叶德娴。

# 值得一提,辛芷蕾也是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的第六位华人影后。

对于辛芷蕾获得影后一事,这几天互联网沸沸扬扬,甚至围绕着她的获奖开始了一场对其他女演员的审判。

比起外界的恶意敌对,女演员们私下的真实情况反而是共享了这一份喜悦。

几乎所有合作过的朋友都送上了祝福

被挖苦因她得奖而不好受的周迅、倪妮、赵丽颖,以及同代的女演员也为她高兴,北斗七行全员到齐,不必急着替他们绝交了

辛芷蕾也表示,看到有些网友因为自己获奖去贬低别人时她感到伤心,中女本来就不容易,大家都不是靠一己之力,都在各自发光。

在铺天盖地的曲解声中,这份诚恳的回应显得格外可贵和厚重。

同时也感谢了在威尼斯电影节担任评审,为中国电影发声的赵涛。

说到这不得不提近期的热门话题———撕奖。

作为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唯一中国籍评审,赵涛见证了辛芷蕾的加冕,

由于她三次担任国际A类电影节评审都有华语作品获奖,

当评审绝不空手而归的战绩,让 大众感慨“涛声依旧”的同时,也让「撕奖」这个词再度登上热搜。

乍一看,这个词似乎充满了冲突感和火药味。

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暴力动作与代表成就的奖项强行挂钩,一个本应包容开放的国际电影节突然变成了角斗场,电影艺术变得功利,仿佛得奖靠的不是艺术价值而是撕扯与喧嚣。

而「撕奖」的标签,过于强调评审的作用,弱化了电影工作者的价值。

复杂的观影、评议、投票流程,也被简化成评审席上单一的博弈,粗暴地压缩成一句“撕出来的”,奖项的含金量从而大打折扣,

这也是不少人反对撕奖论的原因。

但实际上「撕奖」这个词并非想象中那般暴力,也不是狭隘的偏袒。

是通过讲解、沟通、说服的方式,撕掉那层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之墙。

确保华语作品不因文化隔阂被隔绝在外,得到一个被公平看待的机会。

这个“撕”,更多时候是在争夺一个文化解释权。

铺天盖地的撕奖论下,赵涛在专访时讲述了评奖的过程。

评审们由于本职工作和个人喜好不同,评奖的出发点也不同。

在评最佳女演员奖时,各自都有自己的坚持。

赵涛在其中充当了文化桥梁的作用,她解释了 《日掛中天》所揭示的道德困境,认为从角色的完整性和表演的完成度来看,辛芷蕾的表现都非常突出。

在她的讲解下,最终评审们意见达成一致,辛芷蕾以评审团全票通过的压倒性优势,从12位女演员中脱颖而出。

这个过程没有逼迫、强求、攻击,

所谓的「撕」,其实是用耐心解释实现一次次跨文化交流。

当华语作品走进世界影展,它们往往带着本土的语境与复杂的背景,来自其他国家的评审未必能完全理解,这个空白的填补正是撕奖的必要性。

在这条路上,赵涛也并非独行者。

1993年,已经凭借《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作品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张艺谋,成为了第43届柏林电影节评审。

当时,中国大陆导演谢飞的《香魂女》,与中国台湾导演李安的《喜宴》,都是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一度僵持不下。

张艺谋向评审团提出了并列的可能,以“在即将拆除柏林墙的时候,两岸中国人同时上台领奖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助力两部电影并列获得金熊奖。

2007年,张艺谋成为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

当时中国有三部作品入围:李安的《色,戒》、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吕乐的《小说》。

# 前两部入围主竞赛单元,《小说》入围地平线单元,与主竞赛单元聚焦于传统叙事长片不同,地平线单元更专注于创新性和实验性。

被问到拿奖的可能性,姜文回答:“谋事在我,成事在谋。”

姜文是张艺谋电影首作《红高粱》的主演,二人多次合作,关系匪浅,以自己对张艺谋的了解,认为他没理由不为《太阳照常升起》出力。

相比之下,李安这边多了几分忧虑。

影片《色,戒》首映后,虽被华人媒体叫好却在欧美遇冷。

外媒普遍认为影片情节冗长、节奏缓慢、故事乏味,并非夺奖热门。

加上李安才凭借《断背山》获得62届(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63届的金狮奖又被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斩获,普遍认为李安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次摘得金狮。

当宣布《色,戒》获得金狮奖时,张艺谋遭到了记者们“为什么又是华语片”的质疑和追问,让他给出理由。

张艺谋在发布会上解释,评审团的6位评审都是导演,不会考虑其他因素。

都认为《色,戒》是最完整、完美的电影,金狮奖是一致通过的。

本人没有披露评审的细节,但张艺谋的翻译意外透露了为讨论金狮奖的归属耗时7个小时的事实。

讨论的内容或许不难猜,外媒对于情节冗长、节奏缓慢、故事乏味的质疑,大抵是对华语作品中含蓄克制表达的不解,麻将桌上的暗流涌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着隔阂。

在张艺谋的讲解后得到一致认可,实际上是把大家的认知拉到同一水平线上的结果。

在评选名单出来后,张艺谋还特地打电话询问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得到了“只要按艺术品质评价就可以,不要考虑其他”的回答。

# 马克·穆勒曾在上世纪70年代于中国留学,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了解也让他对华语作品充满了认同感。

最终《色,戒》摘得金狮,但从耗时7小时的讨论来看,撕奖的过程从来都不简单。

另一位华语电影的传奇——巩俐,亦是撕奖战场上的一员。

1997年,她成为第50届戛纳电影节首位华人评审。

那一年王家卫带着《春光乍泄》进入主竞赛单元,据巩俐当时的经纪人曾敬超所说,向来不欣赏王家卫作品的巩俐被这部作品感动,直言王家卫毋庸置疑是本届影展最具电影大师潜力的导演,这番话获得了全体评审的共鸣。

评审保罗·奥斯特更是表示这部影片是本次影展唯一让他精神一振的电影,主张把金棕榈或评审团大奖颁给《春光乍泄》。

但由于“种种人情因素的加入”,最终由王家卫收获了最佳导演的奖项。

主演梁朝伟的影帝也不翼而飞。

不过可以窥见的是巩俐担任评审时期,华人作品的获奖情况较为可观。

张曼玉担任欧洲三大电影节评审时期,不仅仅是华语作品、华人演员得奖率可观,也会帮助亚洲其他国家的作品被评审团了解、理解。

(cr.@张曼玉影像档案馆)

值得一提的是,张曼玉擅长说英语和法语,或许这也是她能说服其他评审,顺利“撕奖”的原因之一。

演员白灵曾在采访中透露,她在2005年担任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审时,为顾长卫导演的《孔雀》撕下了银熊奖,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也拿下杰出成就奖。

并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影片中干性又细腻的部分令她动容,于是她一遍一遍向其他评审解释影片有多好,介绍中国的文化,争论到最后都要打起来了。

(cr.日烦夜烦《人间异色-白灵》)

不难看出,「撕奖」的话题中,实际上是为华语电影、亚洲电影争取到了更多被理解和认同的机会。

赵涛也表示,自己作为评审时,更多是让一些外国评审更能了解电影的背景,他们可能看不懂或不理解的细节。

更何况「撕奖」并非只是华人评委的专属动作,其他国家的评审同样会为了本国电影去争。

2007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意大利、土耳其双国籍导演弗森·殴兹派特担任评审时就直接放话要捍卫意大利电影:

“我将带着指甲和牙齿去威尼斯捍卫意大利电影。如果必要的话,我已准备好奋战。我没有忘记罗塞里尼的教训:三十年前在戛纳为了给《我父我子》(Padre padrone)颁发金棕榈,他甚至把拳头狠狠地砸在桌上。在威尼斯,如果遇到两部实力相当的入围影片,一部是外国作品、另一部是意大利影片,我毫不犹豫地会投意大利片一票。”

到这里也许会有人疑惑,如果人人都为自己国家的作品撕奖,评选结果是否过于狭隘,奖项本身的意义会不会因此削弱。

但实际上「撕奖」并非易事,一部作品、一位演员能否得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

评审需要兼顾艺术价值、角色完成度、影片创新性,以及与其他评审的沟通与说服,人和单一因素都难以左右最终决定。

更何况跨文化的理解、观念差异以及国际舆论的压力,都让每一次撕奖充满了复杂性。

而在撕奖之前,更重要的是作品与演员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

张艺谋在担任评审时就说过,不会偏袒中国影片。

张曼玉也持有同样的看法:电影好看是应该拿奖,不好看就算我们自己是中国人,也不能一定要帮,最重要是电影质量要好。

重要的是质量,而非仅仅局限于国籍与身份的情感倾向。

更何况沟通不一定都能带来一致的意见,认知拉到同一水平线之后,每个评审的审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不同都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结果。

也许华人评审在国际电影节的存在并不总能与奖项挂钩,但沟通的过程就是对作品本身价值的坚持,也让作品超越国籍、语言和文化界限,真正被世界看到。

最后一句

辛芷蕾特地感谢了赵涛,女演员之间常常被赋予竞争、敌对的关系,其实她们之间更多的是懂得、欣赏和惺惺相惜。

※ 最近公众号又又改版啦,橘子君发布的文章可能会被淹没在推送页面的大海里…

滑动查看

2025年 HAVE A GOOD TIME

JUZI YULE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marketing@happyjuzi.com。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

来源:橘子娱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