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人黄佐说广州城:“东村、西俏、南富、北贫。”意思是东关土气,西关时尚,南关富庶,北门贫瘠。至清朝时,随着十三行兴起,西关富商云集,原以消夏游乐著称的荔枝湾很快就成广州、广东,甚至全国最富庶繁华的所在。提到十三行,今天的广州人依然津津乐道,仿佛就在昨天,如他们
▲广州十三行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清代瓷器瓶子盘子和碗
图源:视觉中国
威尼斯电影节新科影后辛芷蕾的获奖之作《日掛中天》,将镜头对准了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这片终日喧嚣之地,历史上曾是中国最富庶的“天子南库”。
明人黄佐说广州城:“东村、西俏、南富、北贫。”意思是东关土气,西关时尚,南关富庶,北门贫瘠。至清朝时,随着十三行兴起,西关富商云集,原以消夏游乐著称的荔枝湾很快就成广州、广东,甚至全国最富庶繁华的所在。提到十三行,今天的广州人依然津津乐道,仿佛就在昨天,如他们亲眼所见。
十三行与广州的高光时刻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关闭江、浙、闽三大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使得广州独家垄断对外贸易交流,史称“一口通商”。
其实,为限制外国商人与中国市场直接接触,从清朝初年始,凡是外商来华贸易或办理其他事务,都必须经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十三行后人梁嘉彬在他的《广东十三行考》中说:“所谓十三行者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前,早已有之,是年无非为十三行行商始有共同组织(公行)之一年而已。”
曾在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服务的美国人马士(HoseaBallouMorse)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也说,“十二个商人取得操纵贸易特权,号曰‘洋行’,其后复加一人,定员为十三人数,即为世所知之‘十三行’也”。
“一口通商”上谕发布后,清政府当时的对外贸易和交流,都由广州十三行来管理和实现。也就是“以官制商,以商制夷”。朝廷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务,即商务和外交,一揽子丢给广州十三行。同时欧美列强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牵头,在十三行街内设立领事馆,当地人叫“夷馆”。规定洋人只准在十三行范围内洽谈贸易,不准进入广州城其他地方,甚至不能长期居住,贸易季节一结,就必须离开华南。这个时候洋人还算听话,清政府尚有能力维护帝国的尊严。可在1840年以后,一切都变了。
▲广州永庆坊 图源:视觉中国
以现在的眼光看,分明就是一纸自大而消极的政令。这个政策的背后是朝廷的懒惰和害怕,期许用“一口通商”解决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以防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这种管理上的短视与无能,阻碍本国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已经严重背离社会发展的潮流。
于是,所有愿意与中国做生意的外商,都将船开到珠江口岸。据说,“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药材等从珠江口出来,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这么好的生意,十三行的商业大佬想不发财都难。实际上,广州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进入高光时刻,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据《规划广州》记载,1850年时,广州坐拥80万人口,居世界第四,仅次于伦敦、北京、巴黎。有句话说“少莫走广”,谓少时心智未定,易被广州的浮华迷乱。
▲广州永庆坊 图源:图虫创意
伍秉鉴与十三行
“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粤海关所缴关税是清政府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十三行也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要不是因为巨额关税收入,清政府恐怕连粤海关都会关闭。为什么?“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是乾隆撂下的话,他根本看不上外夷的“洋落儿”。
▲十三行外销商品
图源:视觉中国
鼎盛时期的十三行,以潘、伍、卢、叶四家所创办的同文行、怡和行、广利行和义成行最为著名,人称“广州四大富豪”。据说他们的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他们是通达朝廷、有权有钱的官商,其中伍秉鉴是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象征”。
坊间流传着一首屈大均的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朱树轩描绘:“十三行外水西头,粉壁犀帘鬼子楼。风荡彩旗飘五色,辨他日本与琉球。”道光二年(1822),十三行火烧洋市,商人们存放在店铺和家中的洋银悉数熔化,银浆流到街头,形成“白银溪流”奇观。如此夸张的景象,足见十三行商人所聚敛的财富多么惊人。事实上,十三行是个统称,在发展过程中,多的时候26家,少的时候才4家。因为竞争激烈,再加清政府的勒索,昙花一现的商行也为数不少。真正让十三行闻名于世的人是伍秉鉴。他投资美国铁路、证券和保险,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我们通常说“无商不奸”“为富不仁”,但广州十三行富商的口碑似乎还不错。现在的广州街坊在茶余饭后谈论十三行的辉煌时,更多的话题偏向于正面,譬如说伍秉鉴“富可敌国”“公正守信”“急公好义”“慷慨大度”。
▲十三行外销商品
图源:视觉中国
十三行的没落
后来,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随着《南京条约》生效,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实行自由贸易。因为外贸特权不复存在,曾经富甲天下的广州十三行开始走下坡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愤怒的广州民众放火焚烧外国商馆,十三行地区除一栋房子幸存外,其余全部化为灰烬。
如今,十三行旧址被辟作文化公园,休闲的人们经常在里面散步、遛鸟、看戏、跳广场舞,早已没有了往日“白银溪流”的奢靡景象。但广州还保留着一条“十三行路”,以示纪念。附近是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即新中国大厦和红遍天大厦,据说每天进出货物上千吨,人流量数十万人次。
不过,这一片属于旧城改造区,想来很快就会大变样罢。
▲虎门海战博物馆馆藏清代十三行风景瓷盘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