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档的硝烟渐渐散去,119亿的票房还算可以,但几家欢喜几家愁。电影《东极岛》的惨淡结局仍然让许多人大惑不解。
暑期档的硝烟渐渐散去,119亿的票房还算可以,但几家欢喜几家愁。电影《东极岛》的惨淡结局仍然让许多人大惑不解。
这部曾备受期待的大制作,最终票房与口碑双双折戟,引发的讨论远超影片本身。
这部电影,以及其他好几部电影(包括打拳的)的票房失利,本质是社会思潮改变的一个象征。它表明:
那些过时而腐朽的电影制作人,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思潮;那些跟在西方叙事后面亦步亦趋的电影工作者,正在被见多识广的中国观众抛弃。
他们不止没有引领性,反而扯后腿。
扯后腿还不算,还掉过头来说中国的观众不懂欣赏,上纲上线。
一副教师爷做派,真的可笑。
但今天不说这些导演,我将目光从导演移向主演朱一龙——这位刚凭借《人生大事》斩获金鸡奖的实力演员,会发现一些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努力的实力派,迷失的选择
必须承认,朱一龙作为演员的专业素养无可指摘。我非常喜欢他主演的《人生大事》这部作品,能感受到电影中中国人的独特情感。
在《人生大事》中,他塑造的莫三妹堪称突破性表演,从外形象到内心世界的刻画都令人印象深刻。为了这个角色,他深入殡葬行业体验生活,观察从业者的言行举止,最终呈现出一个立体真实的市井人物。
这一角色让他成功拿下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证明了他的演技实力。
在《东极岛》的拍摄过程中,朱一龙同样全力以赴。据剧组人员透露,他坚持在岛上实地拍摄,忍受风吹日晒,为了一场潜水戏份,专门接受了长达一个月的专业训练。那些危险动作戏,他也尽可能亲自上阵,只为呈现最真实的表演效果。
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小公爷齐衡,到《叛逆者》中的林楠笙,朱一龙用一个个迥异的角色证明了自己的可塑性与表演实力。
他的成长轨迹堪称业内典范,一步一个脚印,从偶像派向实力派转型,赢得了观众与专业人士的双重认可。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有着良好发展势头的演员,却接连选择了《东极岛》和《志愿军》这样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令人不禁要问:
朱一龙,你到底怎么了?
技术精良,内核腐朽的《东极岛》
在我看来,《东极岛》的失利并非偶然,而是命中注定。平心而论,影片在制作技术层面堪称精良——摄影构图考究,画面质感出色,美术设计细腻,朱一龙、倪妮等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付出有目共睹。
然而,这些表面的光鲜无法掩盖故事内核的致命缺陷。
问题的核心在于叙事立场——
影片呈现的不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是一种站在西方视角、需要外部来唤醒的“愚民”叙事。这种叙事框架,在前几年还是“拯救”,比如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现在变成了“唤醒”,但本质上没区别。
这种叙事与当代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认同产生了根本性冲突。
电影中,东极岛居民被描绘成麻木的群体,需要外来力量的拯救才能获得解放。
这种“救世主”叙事模式,暗含着对本土文化和民众自主性的否定,本质上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话语体系。这与当下中国民众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形成鲜明对比,注定了它的市场反响不会理想。
朱一龙在片中的表演越努力,越凸显出剧本的内在矛盾。一个好演员能够赋予角色生命,却无法改变角色立场的根本偏差。
这让人不禁想起一位资深电影人的话:“演员选剧本就像选择人生道路,一旦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
误解历史,浪费题材《志愿军2》
令人担忧的是,类似问题不仅体现在《东极岛》中。朱一龙参演的《志愿军》同样面临创作理念上的根本性质疑。
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不畏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然而在影片中,这些丰富的精神内涵被简化为无脑的枪战场面,英雄群像被拍成只会盲目突突突的战斗机器。
我抱着看《大决战》的美好想法去电影院,但吃到的却是一坨无与伦比的答辩。不仅侮辱了我的智商,还侮辱了志愿军。
就如同抗日神剧不是歌颂,而是彻彻底底地侮辱了抗日军民一样。
历史题材创作需要的是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而非流于表面的视觉奇观。志愿军战士的战略智慧、战斗精神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些真正应该被讴歌的内容,在影片中却被爆炸和子弹所淹没。
有疑问的,请对照《能文能武李延年》细细品味,就知道其中差别。
我觉得,陈凯歌非常像一个投机份子,什么题材火了,他就去搞什么题材。《无极》《赵氏孤儿》都是这样的跟风作品。
《志愿军》也不例外。
当看到《长津湖》票房还行,他就搞《志愿军》。不是说不能搞,但他很明显理解不了志愿军为什么能打赢,理解不了志愿军的战斗意志的根本所在,所以无法通过故事去很好地表达出来,最后只好喊口号。
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导演和编剧的责任——他们未能提供足够扎实的剧本和正确的历史观。但作为主演的朱一龙,是否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中国电影的思想困境:老登当道
纵观当前电影圈,部分创作者对真实历史的理解浮于表面,甚至掺杂了大量令人反感的私货和自以为是的“创新”。
这些创作者沉迷于西方电影节的口味,忽视了本土观众的情感需求和文化认同。
他们打着“艺术创新”的旗号,口口声声高阶审美,理性思考,实则背离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和价值观。这种创作倾向不仅存在于年轻导演中,更在一些资深“老登”导演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反观同期上映的小成本影片《南京照相馆》,虽然制作预算有限,却因为立足民族立场、展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毫不掩饰地展示日本人的残暴而赢得观众认可。
这两部作品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立场选择对作品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中国电影不缺技术,不缺资金,甚至不缺好演员。最缺乏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对历史真相的尊重。
当创作者脱离这片土地和人民,他们的作品也就失去了灵魂。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朱一龙如今正处于事业的关键期。他拥有出色的外形条件、扎实的表演功底和难得的观众缘,这些都是许多同行梦寐以求的优势。
但在这个十字路口,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选择大于努力。
若继续与那些思想落后、脱离群众的“老登”导演合作,参演那些思想内核存在偏差的作品,他的演艺之路必将越走越窄。观众期待的朱一龙,应该是能够代表新时代中国演员精神风貌的艺术家,而不是西方视角下的东方符号。
我们期待朱一龙能够更加审慎地选择合作对象与剧本,远离那些思想陈旧、脱离群众的创作团队,寻找那些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站在人民立场的优秀创作者合作。
毕竟,真正的好演员,不仅需要演技在线,更需要眼光在线。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做了什么,更在于他选择不做什么。
朱一龙,是时候展现你的智慧和判断力了。
结论: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的是扎根人民、立足时代的作品,而不是那些脱离实际、迎合西方偏奇的所谓“艺术创作”。
朱一龙作为中国电影的中生代力量,承载着众多观众的期待。我们不忍心看到这样一个好演员,被错误的选择耽误了前程。
也不愿意看到中国电影,因为思想偏差而走入歧途。
选择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
朱一龙,请珍惜你的天赋,珍惜观众的信任,珍惜这个时代给予你的机会。远离那些“老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这不仅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
因为一个好的演员,可以成就一部电影;而一系列错误的选择,却可能毁掉一个优秀的演员。朱一龙,好自为之。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