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减,删减,又是删减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23:25 3

摘要:暑期档就在死气沉沉中彻底画上了句号,虽然票房相比去年稍微有点提升,但明显效果甚微,更多的出品方都在怨声载道。

暑期档就在死气沉沉中彻底画上了句号,虽然票房相比去年稍微有点提升,但明显效果甚微,更多的出品方都在怨声载道。

前半程非常红火的《长安的荔枝》的出品方,说票房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戏台》的主创在微博里回应,票房收入根本无法回本。

这两部电影,放在今年暑期档里已经算是票房成绩可观的作品。剩下的很多电影不用谈回不回本的问题,光那个数字都看得出来血扑。

如今的华语电影市场,远远不是一个单纯的举动,或是某一方做了某种措施,就能够挽救回来的。

比如,现在为了恢复市场繁荣,提升观众入场率,选择解开限制或者重映老片。

今年暑期档的结尾,就有三部电影,一部标榜自己是加长版重映,另外两部则是鲜少在电影院公映的惊悚、恐怖题材。

甚至从前,因为我们禁止“封建MiXin”,大量的聊斋改编题材都得把鬼“妖化”,而如今连动画片《聊斋:兰若寺》,都把曾经“妖化”的画皮与聂小倩,重塑了“鬼”身。

似乎是因为市场萧条,愿意妥协了,回归正常,拥抱世界。

但这些电影公映之后,又给了我们一个闪亮的耳光。

01

是选择调整?还是选择尊重?

《青蛇》在华语电影中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多说。

它重塑了香港武侠片、玄幻片的呈现方式,也重新奠定了当代观众如何理解《白蛇传》的经典。

《青蛇》对欲望、佛法、人性的描述更是相当深刻,充满了对世界规则和伦理秩序的观察。

但《青蛇》起初登陆大陆和之后在电视播出的版本,都遭遇了严重调整。

紫竹林产子,小青法海的缠斗,法海内心欲望的挣扎等等,统统被删减。

被重新塑造的法海形象,又被打回了只是捉拿妖怪的和尚。

而这一次的《青蛇》重映刚开始就打上了4K加长版修复的宣传语,引起了无数人好奇。

虽然在官方途径里,《青蛇》是有所删减,但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网络资源看到的,都是香港公映发行的完整版。

大家都想知道,这次“加长”有哪些大家从来没有欣赏过的桥段。

结果重映的“加长版”《青蛇》公开之后,大家都傻了眼。

所谓的“加长”就是单纯的文字游戏,就是针对大陆的删减版而言,实际上,并没有比香港版加长出来任何内容。

并且,经过4K修复的《青蛇》早就以完整版的形式多个电影节呈现。因此这次的重映不仅没有“加长”,比起原本的4K修复版还要删减很多。

紫竹林产子的画面只剩下两个镜头,小青化身成人掉入舞女之中的画面消失,小青法海斗法之后,小青验证法海是否动心的画面消失。

而且更可笑的是,为了除去原著作者李碧华的名字,甚至连经典的开篇,都被修改成了定帧画面的版本。

已经被无数人欣赏过的电影如今登陆院线,依旧还要面临修改。

更何况《青蛇》中的欲望戏份也都仅仅是暗示,没有直接的呈现,却还是难逃调整,实在滑稽。

不由得令人想起,曾经《泰坦尼克号3D》的公映,到了杰克为露丝画像的部分,突如其来的调整令无数人哗然。

这一幕并不下流,但就是要除去身体的正常部位。反倒,勾连起观众的关注与讶异。效果不仅适得其反,更让人浮想联翩。

甚至越看不到,越蠢蠢欲动。

在反复遮掩下培养的孩子们,将到点拉灯的场景美其名曰“中式朦胧”。

02

是选择朦胧?还是选择坦诚?

在最近另一部同步北美公映的《伊甸》中,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式朦胧”的力量。

它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初,荒岛上几个家庭发生的“狼人杀”式故事。其中放荡不羁的伯爵夫人,追求原始自然的医生,都有一丝不挂的画面,来展示他们行为上的独特。

对于西方的“野蛮生活”,我们向来是“小黑裙”以蔽之。

从《水形物语》开始,到《奥本海默》,再到如今的《伊甸》,甚至可以追溯到《银翼杀手2049》的裁切放大。

涉及到一丝不挂的外国电影,几乎都会有“小黑裙”遮掩或者画面裁切。虽然电影可以进入我们的银幕,但某些内容必须得被卡在银幕边缘之外。

这里面除了少部分的内容,都不是为了欲望而呈现一丝不挂。

可以说,一丝不挂和欲望根本不直接挂钩。

相信没多少人欣赏到年老松弛的裘德·洛在银幕上的一丝不挂,会立刻联想到其他。

即便是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伯爵夫人呈现一丝不挂,但考虑到她傲慢、恶毒、喜欢控制的性格,观众也只会感叹她的荒唐,而不会产生多余的联想。

反倒强行的捂眼,会让观众的思想拐入不可控的方向。

裁切对于电影完整度,构图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谈Xing色变则会干预我们如何看待人类的身体,如何认识人类自己的意义。

这并不是什么“朦胧美”,更无法代表“中式”。

我们自古以来,都有ChunGong文化:

舞台经典如《牡丹亭》《长生殿》,文学上《西厢记》《红楼梦》,包括大名鼎鼎的《金某梅》,从来都没有避讳欲望,也没有讲过朦胧,而是更加坦诚。

那么,究竟谁才是伤害传统的人呢?

03

是尺度大开?还是掩耳盗铃?

恐怖片,特别是外国恐怖片,在曾经,是几乎不可能来到大陆银幕之上的。尤其是涉及鬼神、血腥的恐怖电影,则完全是绝迹。

《死神来了6》作为经典的好莱坞恐怖系列,首次来到大陆院线,虽然距离资源流出都过了一两个月,但还是吸引了不少恐怖片的观众或者粉丝拥趸,前去“朝圣”,为了是电影院沉浸感的享受。

但坐下才反应过来,“恐怖片Sheng经”变成“恐怖片神经”。

所有直观的爆头、挤压、血腥画面都“消失”得一干二净,尤其是连贯的“跳切吓人”镜头被剪断,原本的恐怖效果就变成莫名其妙,一惊一乍的喜剧效果。

原本是为了沉浸体验才花钱来到电影院的,结果还不如待在家里看免费的资源。

所谓的增加范围和尺度大开,都变成了掩耳盗铃。

对于市场来说,如此的提升也就是杯水车薪。当观众意识到体验配不上自己的付出时,那么谁还愿意把钱浪费在电影院呢?

于是,新一轮的恶性循环还会继续展开,越来越多的观众会越来越拒绝电影院,寻找不到迈入电影院的意义。

那么无论再有多少部《哪吒2》,都难以挽救整体的颓势。

当掩耳盗铃、杯水车薪,都无法带来一点颜面上的提升,当发行排片,甚至无法为引进的电影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

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甚至会揭露出他们并非真正的努力。

甚至,如今干预的范畴越来越大。

过去只是院线电影会因为某些意见而调整,出品方为了顺利公映而需修改,但电影节,还可以称得上是一片象牙塔里的净土。

可就在最近的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历史上的经典也需要如此。

《红柿子》,从168分钟到147分钟;

《热带鱼》,从109分钟到99分钟;

《末代皇帝》从163分钟到158分钟…

还有电影遭遇了人工遮掩,也就是用一块板子或者玻璃挡住放映机的镜头,让观众只能够听到声音,但看不到画面。

我不知道如此的“公映”,还要持续到哪一天。我不知道大家内心是否和我存在相同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否还要继续看电影。

我只知道,电影的最终解释权应该属于创作它的人。

任何删减、裁切、遮掩,伤害的都是观众,伤害的都是创作者,伤害的都是真正爱电影的人。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