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6日,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在“广州出品”影片《日掛中天》中的精彩表现,荣获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成为首位获此项殊荣的“80后”中国女演员。
当地时间9月6日,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在“广州出品”影片《日掛中天》中的精彩表现,荣获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成为首位获此项殊荣的“80后”中国女演员。
该片创作团队选择广州作为核心取景城市,深入老城区多个富有烟火气与历史底蕴的街区,完成了大量重要场景的拍摄。
这部让广州街巷走向国际银幕的电影,究竟如何将城市脉络转化为叙事语言?幕后,有一支深耕广州二十余年的勘景团队,在导演苛刻的美学要求与广州真实的市井烟火之间,找到了恰到好处的视觉支点。
9月9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对话《日掛中天》场景外联团队负责人李学诚,听他讲述如何一步步将抽象构思“翻译”为广州的地标光影,又如何在与街坊、商户、天气和时间的周旋中,捕捉到这座城市最具灵魂的瞬间。
图:杀青前夕,团队在状元坊牌坊留下难得的现场合影。
女主角的家成最大挑战:
团队逐户敲门,终觅得晓港待装修老房
《日掛中天》广州取景团队负责人李学诚在采访中回顾了电影场景选址的幕后历程。他表示,早在团队正式组建之前,导演就已经亲自前往广州、东莞、佛山、台山等多地展开前期调研。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定广州作为主要取景地,是因为广州这座城市不仅较好地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风貌,更难得的是始终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日掛中天》剧照
凭借团队多年在广州从事影视拍摄的丰富经验,李学诚团队被选中负责本次勘景工作。导演对场景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尤其对女主角所居住的“家”的设置极为考究,要求必须保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原始装修风格,这成为勘景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为此,团队走访了广州多个老旧小区,最终在海珠区晓港片区的晓园新村找到了符合导演想象的居住单元。原来,该住户正巧计划重新装修,经过团队多次诚恳沟通和细节协商,房主才同意将房屋租赁给剧组使用两个月。
图:导演选中晓港片区一栋楼作为主演张颂文在戏中住的宿舍楼。
整个寻访过程靠团队成员逐栋楼、逐户敲门,实地观察建筑结构和室内样式,并与居民耐心解释、争取支持,沟通难度极大,最终才达成合作。
图:杀青时李学诚和导演的合照。
在商业场景方面,荔湾区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以其仍然保留的繁华景象和市井生活气息入选。但实际协调拍摄时,团队却面临多方管理、商户配合度等复杂情况,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方努力,才最终争取到拍摄许可。
越秀区东山口一带的红砖洋楼与新兴潮流店铺交织共生,成为历史与当下交融的视觉象征。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商户营业和居民生活的干扰,团队多次在不同时段实地调研人流量和商户状态,最终决定将拍摄严格安排在中午前完成,以避开人流高峰。
图:主创团队在东山口街头选景的花絮照。
越秀区的淘金地带作为广州早期的“CBD”和繁华象征,导演希望在这里捕捉一种“时光皱褶中的鲜活感”——既要有历史的沉淀,又要有当下生活的真实温度。
在勘景过程中,团队还意外发现位于越秀区状元坊牌坊旁一家不起眼的便利店,虽然空间狭小、外观普通,但与街道沉淀的岁月感高度契合,最终被定为影片的关键场景之一,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
图:庙前直街是东山口人流量最大的街道之一,主创团队在讨论怎样解决拍摄的问题。
雨天竟意外成为“神来之笔”
国际获奖深感“没有辜负广州的美”
李学诚在采访中坦言,居民场景的协调是整个勘景过程中最难的一环,由于该场景并非通过中介介绍,团队只能靠自己一栋栋楼、一户户敲门询问,多次遭遇居民不理解甚至拒绝开门的情况。为了打动住户,他们不仅反复诚恳沟通,还主动送去水果、鲜花等小礼物,逐步与住户建立信任,甚至后来一起喝酒聊天,成了朋友。
图:洽谈成功!团队与同意出借房屋作为电影主角家的业主在饭桌上的合影。
选址过程中也有遗憾,比如团队原本看好荔湾湖公园,认为那里极具西关风情和历史底蕴,但由于公园内部道路狭窄,大型拍摄车辆和设备无法进入,考虑到实际执行难度和周期压力,最终只能放弃,转而选用番禺的星海公园。
图:主创团队在番禺的一个制衣厂选景。
图:《日掛中天》杀青照。
拍摄期间,天气竟意外成为“神来之笔”。有一场在东山口庙前西街的戏,不料实拍当天突然下雨。导演临时调整剧本,将这场戏改为雨戏,没想到雨水与东山口红砖老建筑相映,反而强化了电影中那种朦胧又充满故事感的氛围,视觉效果比原计划更加出彩。
《日掛中天》在国际上获奖后,李学诚深感“没有辜负广州的美”。
他认为,广州最打动人的是其深厚的包容性——老城街区既保留着历史原貌,又自然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比如东山口的老洋楼中的潮流店铺、晓港的市井烟火中的年轻活力,都体现出这座城市尊重传统、也拥抱新生的独特气质。
他希望未来还能通过这些未被镜头充分捕捉的角落,继续用影像向世界讲述广州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