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界有不少音乐发烧友,这其中也包括民银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帮喜,他工作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音乐。在他的办公室、会议室,都置办了一整套专业的音响设备。
徽商人物
民银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商界有不少音乐发烧友,这其中也包括民银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帮喜,他工作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音乐。在他的办公室、会议室,都置办了一整套专业的音响设备。
每天早上6点30分,他准时出现在公司,比正常上班时间提前整整2个小时,且全年没有固定的休假。伴着身临其境般的轻音乐,他开始梳理当日的工作计划:听取新项目汇报,研究产品市场定位,阅读实时新闻……
每天超过12小时的工作时长,他一坚持就是30余年。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助其打造出一个涵盖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人形机器人、新材料、人工智能、算力等多元化发展结构的集团式企业,并以“实业、科技、资本”三驾马车的发展战略,实现其产业报国的梦想。
何帮喜的故事,起于一把锯子,深植于家国情怀,并将在未来产业的排兵布阵中继续演绎。“实业是根基,资本是手段,科技是未来。”在其看来,做企业就要与世界同步,用未来思考今天,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专精特新”为方向,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做阳光幸福企业。
产业报国的梦想从未改变
在民银国际一间中式风格的会客厅内,挂着一幅出自梵高笔下的西方印象派油画《丰收》,非但不显突兀,反而与两组漆器柜子相得益彰。
湛蓝的天空、金色的麦田、广袤的土地和忙碌的农民……何帮喜常常立在这幅画作前,透过画中浓烈夸张的色彩表达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他仿佛看到了民银国际未来5—10年的图景,同样是一派丰收之象。
他的想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得益于他过去长达16年的提前布局和不断升级。
早在2009年,本着充满前瞻性的产投理念,他创立了民银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从此开启由实业向产业投资的转型之路,并在原有实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科技和资本两大板块,向着诸多前沿领域全面出击。
从机器人制造到商业航天,从核聚变到智能制造,从5G+短波传输系统到算力服务器,从生物医药到新材料,何帮喜的目光精准地瞄向了安徽省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尽管他与家乡远隔千里,却一直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
在其看来,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布局早、深耕久的民银国际,成了国内众多人工智能玩家背后的隐形“功臣”。
何帮喜告诉《徽商》全媒体记者,主攻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的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国内首家集齐功能安全专家认证、功能安全流程认证、产品符合性三项认证的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公司;同样专注于汽车软件技术研发与智能驾驶系统开发的奥特酷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正在引领国际自动驾驶开源赛道;国内率先提出数字钥匙概念的上海银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先进的数字汽车钥匙和服务平台之一……围绕汽车场景的人工智能,民银国际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到这场前沿科技的浪潮中去。
除了地上跑的,何帮喜的投资触角还延伸至天空。
除了地上跑的,何帮喜的投资触角还延伸至天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有着常年读报和收集新闻习惯的何帮喜敏锐地发现,这是“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继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商业航天产业再度被顶层设计层面提及。
在政策的牵引之下,“十四五”时期,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资本加速入场,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一批新型号商业火箭陆续首飞,万亿元市场规模初现。民营航天企业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以往由“国家队”主导的系统级工程。
通过深度调研,何帮喜分析,随着火箭成本的下降和卫星技术的发展,目前全球正经历着“轨道革命”,人类对航天活动的需求大大增加。十年来,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从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从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到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从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再到“天问一号”跨越地月系开启火星探测之旅,无数的辉煌成就在不断证明中国正在向“航天强国”不断迈进。“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对民银国际来说势在必行。”何帮喜坚定地说。
2024年1月11日13时30分,是何帮喜人生中无数个难忘时刻之一。
当天,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星-20星共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引力一号”中型运载火箭为全固体捆绑式的三级半构型,火箭高30米,芯级直径和助推器直径同为2.65米,起飞重量405吨,起飞推力6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可满足中低轨卫星批量组网发射和中大型航天载荷快速响应发射需求。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它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扩充了中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能力,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
这枚运载火箭的背后,正是由民银国际战略合作的东方空间自主研制,这也意味着在这场全球化的“轨道革命”中,何帮喜和民银国际不曾缺席,并通过控股或参股及联创,在这一领域陆续投资了深蓝航天、东方空间、苍宇天基、钧天航宇等11家企业,涵盖星、箭、场、测、用全产业链。
其中,联合创投企业苍宇天基(北京)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注于高、中轨道天基信息传输系统建设与运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深蓝航天是国内首个完成液氧煤油发动机整机试车、拥有国内首台泵压式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火箭企业,也是继SpaceX后世界第二个全面掌握液氧煤油针栓发动机技术的企业和国内第一家、世界第二家最早实现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复用全部低空工程试验的公司。
除了商业航天,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受到从国家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一系列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握时代发展契机,民银国际顺势而为,联合全球知名航空航天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组建民银国际航空飞行器工业(北京)有限公司,专注开发超长航时工业无人机。其明星机型DX60无人机于2024年5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实机交付,演示飞行续航时长超过72小时。该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70公斤,飞行高度可达5000米,抗10级大风。
在战略合作的过程中,何帮喜最为看重的是原创性和引领性技术攻关,“只有坚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他的心中,用民族品牌来实现产业报国的梦想从未变过。
在何帮喜的心中,用民族品牌来实现产业报国的梦想从未改变
用平常心来做非常事
■ 今年1月,民银国际跟投了合肥星能玄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向人类的终极能源发起科技攻关;
■ 4月,民银国际成为氢动力载人航空飞行器制造企业华喜航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联合创投人;
■ 6月,民银国际对人形机器人公司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进行A轮投资;
■ 8月,民银国际作为联合创投人投资了万拿机器人(北京)有限公司,专注高灵巧度机器人的研发制造……
民银国际的2025,是产投、创投步伐不断提速的关键一年。
谈起公司投资或参与运营成功的项目,何帮喜如数家珍。在聚变新能领域,合肥星能玄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新性地融合了场反位形与磁镜结构,开创了一种先进的线性聚变路径。
在机器人领域,智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早在2019年便率先在国内推出智能写作机器人Giiso,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实现原创写作的企业。
“这个世界没有真正意义上十拿九稳的投资家,要时刻保持风险危机意识,鸡蛋也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投资了50余家企业后,何帮喜自创了一套投资守则:资产的保值性和资(产)金流动性为王,结余存款及储备现金为王,技术(成果)转化效益为王。
同时,有经验的投资者还做好资(金)产配比,应对不时之需;建立专家和人才机制,对投资项目认真研判,必要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论证;鼓励对国内外关键技术领域创新及“专精特新”项目进行产学研投融,要注重投入与产出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要有试错机制和容错心态。
正是这种心态,让他在做产创投初期,便成功遇到了今日头条这个项目。
时间追溯至2012年秋天,今日头条成立不久,民银国际的投资团队接触到这一项目,期间邀请了第三方机构做了三份不同的评估及尽调报告,一并向何帮喜汇报相关情况。
他回忆,其中两份报告持反对意见,理由与市场上的大多数意见一致:混合新闻难管难控。
但另一份报告却发出了不同声音: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并根据用户喜好提供精准的资讯服务。“用技术手段做混合新闻的思路是超前的,特别是该项目的技术算法在国内领先,有可能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平台,不排除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尽管已过去13年,但何帮喜依然能够一字不差地复述出这份报告里的原话。
基于早期对保龄体育赛事的大力宣传,何帮喜对新闻媒体有着浓厚兴趣和深刻见解,也正是这段描述,令他力排众议,选择投资早期阶段的今日头条。
此外,在与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交谈中,他发现,张一鸣身上有一股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值得当代企业家学习,“他本人带着团队在创办今日头条期间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受了不少委屈,吃了不少苦。他一眼看上去就是务实做事的技术型人才,有智慧有格局、为人宽厚低调,具有国际视野,哪怕如今登上国际舞台,也用平常心来做非常事,他真正创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管理体系,实现他的理想,让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在何帮喜看来,做企业就要与世界同步,用未来思考今天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自从有个人微信账号以来,何帮喜“安徽小木匠”的微信名就一直没有变过。尽管如今他已是一家集团式企业的掌舵人,但对于来时路,他从未忘记过,反觉那段艰辛岁月弥足珍贵。
1986年的初春,北京依然是一片冰天雪地。但北方的寒冷并没有将何帮喜这个清贫的安徽小木匠吓退,哪怕初闯北京时带来的120元钱慢慢变成40元、4角,哪怕他不得不在天寒地冻时住在西直门立交桥下。
带着一把锯子,他白天穿梭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寻找做木工活的机会,渐渐在这座城市有了落脚之处。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办,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承办大规模综合性国际运动会,心思活泛的何帮喜一直跃跃欲试,试图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1988年亚运会筹办期间,他接到了一个安装台球桌的木工活。在安装的过程中,他了解到,这些斯诺克球桌都是全进口的,一张球桌价值7万元,这在他内心掀起不小的震动,“我在老家盖一栋房子也才花八九千元,这小小一张台球桌居然这么贵,但好像也没有盖房子的难度大啊。”
对自己的手艺信心十足,他决定自己造,那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竟是一件可以上升至进口替代的行为。
为此他也下了血本,先花500块钱从卖方手里买下一本几百页厚的全英文说明书,但怕对方反悔,把书要回去,又花了4000元在中关村找了一家影印店复印了两本,并付2000元请了一位英语专业的大学老师做了翻译。
在20世纪80年代末,数千元是一笔不菲的费用,但痛下决心的何帮喜仍是咬牙东拼西凑,集齐了这笔“巨款”。
没有资金,他便找了一个相熟的建筑商合作开发产品;没有专业机械设备,他凭借着多年的木工经验,尺量、据拉、斧砍、刨平、凿眼,手工研发生产工艺。星牌台球器械厂应运而生。
尽管有一本原装说明书指导,但他不想照搬照套,在原有的框架下进行创新,做出属于自己的产品。
在材质上,球桌铜袋角选用黄铜作为主材料,确保材料的稳定性和结实度,从而减少了断裂的可能性,并使碰撞声更加清脆悦耳。同时,库边采用“┓”型钢库材质,通过高精度的设计显著减少球偏移,提升进球角度的准确性。在结构上,球桌的铜活也需要调节角度,不能一下子全打进去,也不能一个也打不进去。
起初,没有电脑、没有机械设备,这种设计必须依靠传统木匠的手艺和经验,一点一点试验和手动调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星牌”台球桌获得国家四项专利,填补了我国相关产业的空白。不仅如此,当时的国家体委通过鉴定,“星牌”台球桌被批准为国家级比赛用台,助力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
而此时的何帮喜早已功成身退,转战另一个实业战场——床垫,并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和口碑迅速拥有一席之地,三年内卖了20余万张床垫。
国家标准是18厘米厚,他就做22厘米;别人用业内常用的碳素钢,他用弹性更好的锰钢;一般的床垫承诺在破坏性试验中6万次不变形,他的床垫能够达到10万次。
原本,他可以在床垫行业继续深耕,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但强烈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令他的命运齿轮再次变轨。
一个“中国的世界品牌”诞生
在20世纪90年代初,做床垫项目之前,何帮喜就在一则新闻上看到一组数据,自80年代保龄球引进以来,全国的保龄球馆每年成倍增长,但设备却100%依赖进口。这是他第一次对这个行业萌生兴趣。
而后,他在北京某饭店干活时,听说一套保龄球设备需要75万元,而且还全部依赖进口。不久之后,他又听到坊间传言,美国一家保龄厂商来中国考察后轻蔑断言:“5年之内,中国人造不出保龄球设备。”
这句话深深刺激了何帮喜。1995年,他拿出卖床垫挣到的第一桶金,走上研发保龄设备的漫漫长路。
这一次,他用时一年半时间。期间,他和20多名退休工程师关起门来钻研保龄技术。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他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不是因为研发重重受挫,就是因为资金链几度面临断裂,有时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产品好不容易研究出来了,但第一代、第二代产品由于技术不成熟,时常出现故障。为了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挽回公司的声誉,他冒着巨额亏损的风险,毅然决定召回110套保龄设备。
1996年底,何帮喜成立北京市希玛保龄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那一年,他终于看见曙光。随着保龄电子回球系统的成功研制,希玛保龄设备成了当时市场上唯一一款全自动电子回球保龄设备,并获得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第339240号证书:人工智能保龄排瓶机械手。
“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五家保龄设备企业,采用的都是机械回球技术,自动化程度低,而且故障率高。我们首创的电子自动回球系统,回球率达100%,回球速度达到10秒,比传统回球系统有更大的安全性,但价格仅是进口设备的一半。”
期间,有一家韩国企业慕名而来,希望希玛能够为其做贴牌生产。何帮喜想都没想,便断然拒绝。“徽商有言,‘诚信不欺,以义取利,珍惜商誉’,这个商誉古时候叫‘牌号’,现在讲就是‘品牌’。‘希玛’这个品牌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强烈的品牌意识,加上保龄球运动的风靡一时,令“希玛”这个名字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也正是这一年,希玛保龄设备抓住机遇,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当年5月,国际保龄球大赛首次在南京举行。但就在距大赛开幕仅剩下六天时,却因不可抗力因素面临延期。此消息在业内传开,何帮喜便挺身而出,“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办的国际保龄球大赛不能就这样流产。”
他迅速与原国家体委有关负责人取得联系,提出希玛公司愿意赞助这届保龄球大赛,并很快得到批准。
在其支持下,此次大赛得以如期举行。此次“义举”令“希玛”在国际赛场上声名大噪,何帮喜一鼓作气,又一连赞助了在新加坡、韩国、俄罗斯举行的国际保龄球大赛。在他的努力下,又一个“中国的世界品牌”诞生。
如今,希玛已成为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占据75%国内市场和30%国际市场的国际知名品牌,拥有国家专利20多项和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获得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和美国保龄球协会的认证,并被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授权“中国奥委会标志特许企业(保龄球器材类)”和“中国奥委会标志特许产品(保龄球器材类)”,世界保龄球联合会主席赤木恭平先生称赞“希玛保龄为推动世界保龄球运动做出杰出贡献”。
虽然由于国内市场的萎缩,近年来,这一运动逐渐淡出大众视线,但何帮喜的实业梦并未消失,依然坚持出口,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头部企业。
而他从一把锯子起家,到成为实业、科技、资本“三驾马车”并行的新时代企业家,何帮喜的奋斗征程,正是徽商敢为人先、利济天下的一个生动缩影。
来源:连接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