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片子还没公映,网络上就已经冒出了大量“黑评”。
《731》为何未映先黑?
还有几天,电影《731》就要正式上映。
可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片子还没公映,网络上就已经冒出了大量“黑评”。
方向出其一致:有的说“据说是烂片”、有的虚构出“日本良心女军官”、"导演可能夹带私货”等等剧情,还有的看似理中客:“爱国电影必须免费看”“票房不到50亿就是不爱国”……更有人搬出此前剧组演员讨薪的旧闻,阴阳怪气问:“导演,工资结了吗?”
这就很蹊跷了。
明明电影还没上映,根本都没看过成片,这些言之凿凿的结论,是从哪儿来的?
如果你稍微搜索一下,会发现一个更令人警觉的现象——
早在电影定档前,就有一批账号用相似的话术唱衰:说它“渲染仇恨”“破坏中日友好”“吓坏小孩子”。如今定档了,黑评的话术库又“更新”了,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有备而来”的舆论操作。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此前被曝出的日本外务省巨额宣传预算——据公开资料显示,其年度相关支出高达560亿日元。
这笔钱,看来没白花。
一、一场“提前上演”的口碑战
如果你经常刷影评、看社交媒体,大概率会感觉到:现在有些电影的舆论战,简直比电影本身还“精彩”。
《731》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正常情况下,电影上映前会有期待、有猜测,也有人因为题材或导演演员风格表示“不感兴趣”,这都很正常。
但这一次,许多账号的发言却极不寻常:
统一的话术、相似的逻辑、接近的发布时间;
虚构剧情、带节奏、上升至“爱国绑架”;
用个别演员事件扩大至对整个电影的否定。
明明什么都没看到,他们就斩钉截铁说“烂片”;明明是自己编的情节,却说得像看过了全片一样。
这叫评论吗?不,这叫话术模板。
二、560亿日元,能买来多少“声音”?
2021年,日本外务省公布了一项高达5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的年度宣传预算,用途是“在国际社会树立日本良好形象”“应对国际舆论关切”。
钱,是真好花。
这几年,我们陆续看到某些知名公知、网红大V被爆出收受境外资金,发表迎合西方叙事的言论。而在影视文化领域,类似的操作更加隐蔽、也更难察觉。
他们不再直接否定历史,而是用各种柔性话术瓦解民族记忆: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总是强调仇恨太狭隘”
“电影拍得不好就是消费历史”
你看,字面上好像都在理,但组合起来,就是在悄悄把历史真相和民族伤痛,扭曲成“情绪输出”和“道德绑架”。
三、他们为什么害怕《731》?
说实话,电影《731》拍得怎么样,我不敢说。没人看过,谁也没资格下定论。
但有一点我非常确定:
有些历史,不能因为“不好看”就不拍;
有些真相,不能因为“不愉快”就不讲。
731部队是什么?是活体实验、是细菌战、是无数惨无人道的罪行。这些事,国际社会承认过,日本法院也判决过,是铁一般的历史事实。
他们怕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所唤醒的记忆。
他们打压的不是一部影片,而是一个民族面对历史的勇气。
四、我们该如何应对?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想说三点:
一、保持清醒,别被带节奏。电影没上映,一切“烂片”定论都是耍流氓。
二、用脚投票,想看就看。你的电影票,你自己决定,不需要别人批准。
三、记住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
只要日本还敢叫嚣,就说明我们还不够强大;只要日本还在叫嚣,就说明我们的正在做的事做对了!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网友的话:
“《731》拍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
但拍不拍,是立场问题。
我们可以接受批评,但不能接受恶意操纵。”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