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莱坞电影被批地域刻板印象“集合体”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7:21 2

摘要:白 元印度近日上映的宝莱坞爱情电影《帕拉姆·桑达里》因对喀拉拉邦文化及其女主角刻板化形象的呈现方式引发争议。多家印度主流媒体相继发文,批评影片陷入文化刻板印象的桎梏,暴露了宝莱坞在跨区域文化表达上的浮躁与欠缺。

白 元

印度近日上映的宝莱坞爱情电影《帕拉姆·桑达里》因对喀拉拉邦文化及其女主角刻板化形象的呈现方式引发争议。多家印度主流媒体相继发文,批评影片陷入文化刻板印象的桎梏,暴露了宝莱坞在跨区域文化表达上的浮躁与欠缺。

《印度教徒报》报道称,《帕拉姆·桑达里》于8月29日登陆银幕。影片讲述了来自德里的男主角帕拉姆,与出身喀拉拉邦的女主角桑达里之间的爱情故事,天然带有“北方视角下的南印文化”呈现属性。

据报道,影片对喀拉拉邦的刻画,几乎复刻了宝莱坞编剧笔下的“经典模板”:镜头中随处可见的大片椰林,成为喀拉拉邦的“视觉标签”;头发插着茉莉花的女性、特色船屋、卡拉里帕亚特武术(南印传统武术)与茶园等元素,被逐一塞进剧情——这些频繁出现在旅游题材电影中的“标配桥段”,在《帕拉姆·桑达里》中几乎悉数登场,构成了影片对喀拉拉邦文化的核心呈现。《印度教徒报》评论称,他们并非从“光辉多彩”的真实视角去描绘一个邦,而是将那些最具辨识度、却早已被用烂的文化符号强行缝合。

《印度快报》也称,影片是“喀拉拉邦刻板印象的集合体”。该报尖锐表示,这一现象背后,是宝莱坞专业人士对行业困境的漠视——他们既无意愿“拯救陷入瓶颈的宝莱坞”,也无心探索创作的新意,仅执着于“销售过去奏效的套路”:用陈词滥调的情节、过时的文化想象堆砌作品,以此实现“赚快钱”的目的。《印度快报》进一步评价,《帕拉姆·桑达里》的创作逻辑,也无意中暴露了印度北方社会对喀拉拉邦人的固化认知,未能承担起影视作品打破地域文化隔阂的社会责任。

来源:环球时报

相关推荐